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强,那为什么会被朱元璋打败?

喜欢我请加油讨厌我请继续


陈友谅,家里世代打鱼为生,成年后,在县里当帖书,不甘心被埋没,投奔红巾军,立了战功,做了领兵元帅。后计杀丞相文俊,暗杀徐寿辉,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在元末群雄中,陈友谅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当时朱元璋刚占领应天不久,实力不强。陈友谅就瞧不上朱元璋,认为朱元璋就是碗里的肉,伸手就能拿到。


于是陈友谅与张士诚相约,共击朱元璋。


朱元璋十分沉得住气,在众谋士纷纷慌乱,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朱元璋冷静分析局势,认为张士诚保守,陈友谅激进。只要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然进攻。


那么如何才能引诱陈友谅主动进攻呢?


朱元璋的部下中有个叫康茂才的与陈友谅是老相识,康茂才的门房也侍候过陈友谅。于是康茂才受命,使老门房偷跑到陈友谅那边,说愿意与陈友谅里应外合,劝陈友谅兵分三路夺取应天。


通过康茂才,朱元璋知道了陈友谅的进军路线和兵力配置。朱元璋一面命胡大海进取江西上饶,断陈友谅后路,一面在陈友谅的进军路线上设下埋伏。


当陈友谅抵达康茂才把守的江东桥的时候,才发现上当了。可惜为时已晚。这一张朱元璋把陈友谅的主力全部歼灭,光俘虏就两万多人。


此战过后,陈友谅性情越加暴躁。朱元璋小使反间计,陈友谅便将部将双刀赵给杀了。陈友谅其余部将兔死狐悲,不肯死力作战。朱元璋趁陈友谅将帅不安,军心离散,把握时机,大举进攻。一举拿下安庆,江州,守将丁普郎、傅友德全军归附,陈友谅逃奔武昌。


直到此刻,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实力才不分伯仲,旗鼓相当。


陈友谅吃了败仗,不服输。趁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时候,号称六十万兵力,大兵包围江西南昌,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


南昌守将朱文正死守,陈友谅用尽攻城的办法,朱文正用尽防御的办法,激战八十五天,一直到七月,朱元璋击溃安丰守军,迎回小明王,亲率二十万大军来救,陈友谅才解围,掉过头来,到鄱阳湖迎战。


这一次水战,也许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两军主力苦战三十六天之久。这一战的结局,决定了两雄的命运。


在会战开始的前四天,朱元璋留下伏兵,把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封锁,堵住敌人的归路,关起门来打。


两军的形势,一边号称是六十万,一边是二十万。但就士气来说,陈友谅大军在南昌顿挫三个月,寸步进不得,动摇的必胜的信心;朱元璋方面则是千里救危城,生死关头决于一战,情绪大不相同。


就战船来说,陈友谅数十条大船连在一起,转动不便;朱元璋小船进退自如,运用灵活,点起火来,能与陈友谅几百条战船同归于尽。


就指挥而论,朱元璋有经验丰富的幕僚,作战勇敢的将帅,上下一心;而陈友谅性情暴躁多疑,将士不敢发表意见,发生内部裂痕。


更为重要的是,补给。朱元璋军队数量少,有南昌和后方源源不断的接济;陈友谅后路被切断,粮尽士疲,失去斗志。


一直打到最后几天,陈友谅大军已经绝粮,右金吾将军建议烧掉船,全军登陆,直走湖南,左金吾将军主张再战,陈友谅同意走陆路的办法。左金吾将军怕得罪陈友谅,率军投降,右金吾将军看情形撑不住了,也跟着投降了。


陈友谅兵力益发削减,决定退兵,打算冲出湖口。


战事的胜利,取决于最后一分钟。


陈友谅刚到湖口,遇上朱元璋的战船,前后受敌。陈友谅正要亲自看明情势,决一死战,头才伸出船窗外,被飞箭射死。于是全军溃败。部将保着陈友谅的尸首和太子陈理,连夜逃回武昌。



自此,元末群雄中,再无一人能遏制朱元璋崛起的势头。后朱元璋克张士诚,攻方国珍,平定东吴;南征福建、两广,诛陈友定;西取四川,招降明子升;云南元梁王望风而降。南方平定。


徐达、常遇春北伐北京,攻大同,克兰州,抵宁夏。蒙古皇室北遁草原。朱元璋完成一统中国之霸业。建都南京,开国为明,史称明太祖。


百一知事


当初陈友谅拥兵60万,坐拥两湖、江西这片富庶的地方。朱元璋只有20万,龟缩在苏南、浙北一带。

1360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从枞阳出发,攻克池州。趁着这次胜利,他又挥师进攻太平。

陈友谅利用他手下的大船靠近城墙,导致大船的甲板跟城墙平行,士兵们能够顺利的走到城墙上,攻克太平。

在这次战役中,朱元璋手下大将花云战死。

眼看南京即将到手,陈友谅开开心心的联系他的卧底——康茂才。在一番封官许愿后,康茂才答应在江东桥为他带路。

康茂才不傻,跟着朱元璋有吃有喝,转头跟了陈友谅充其量是个二五仔。

他报告朱元璋后,他们设了一计。连夜把江东桥换成石桥,让陈友谅的大船开不过去,这样一来,陈友谅就只能去龙湾登陆。

朱元璋很鸡贼的在龙湾摆下埋伏,在陈友谅上岸后,趁他没有站稳脚跟就上去一顿毒打。

龙湾一战,陈友谅损失几百艘战舰,他只能坐着小船撒丫子逃命。

冯国胜还紧追不舍,收复了采石矶、太平。

陈友谅是谁啊,受了这么大的欺负,还不讨点利息?

1363年,陈友谅率领手下60万大军空国而出,集中精力攻击南昌。没想到啊没想到,守卫南昌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毕竟是自家的产业,朱文正守城十分卖力。

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在城下奋力攻打了三个月,居然硬是没有打下来。而这,也是上天给陈友谅的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他能够留下少部分兵力牵制南昌,而带领大军直扑南京,那么正在跟张士诚闹不愉快的朱元璋,没有任何力量抵抗陈友谅。

可惜,机会只有这么一次。

等到朱元璋腾出手来,就带着手下全部的文武官员和20万将士,来到这个宿命中的战场。

他先占领经江口和南湖口,然后封锁了武阳渡口,堵塞了陈友谅的退路。这样一来,陈友谅只能放弃南昌,到鄱阳湖中与自己决战。

这也叫“围魏救赵”战术。

双方你来我往打得好不热闹。陈友谅肯定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他居然像1000年前的曹操一样,把大船用铁索连起来,成为漂浮在湖面上的陆地。

可朱元璋有上天相助啊,适时的来了一场东北风。

这时,陈友谅成了曹操、朱元璋成了周瑜,一把大火烧掉了陈友谅的全部希望。

在鄱阳湖取得胜利之后,朱元璋带兵北上,亲自攻入武昌城,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出城投降。

朱元璋取得最后的胜利。


温乎


陈友谅的失败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接下来我详细分析一下陈友谅失败的原因,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留言指正。

先说陈友谅自身的原因。陈友谅本是徐寿辉的部下,但他不仅控制了徐寿辉的军队,还杀害了徐寿辉。正如刘基所说”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而事实也正如刘基所预料的这样,在陈友谅第一次进攻朱元璋失败后,徐寿辉的旧部欧普详直接投降,而另一部将明玉珍也因陈杀主而”绝不与通”。

另外一点,陈的军事水平与朱元璋也差了一大截。陈第二次进攻朱元璋时,没有选择进攻空虚的应天而是选择了洪都,这给了朱元璋调兵遣将的时间。除此之外,他在鄱阳湖海战之时,竟然选择了铁索连舟的方法,这给了朱元璋火攻的机会。

最后一点,陈友谅的性格有着严重的缺点,他骄奢淫逸,剥削百姓,引起了百姓强烈不满。而且他嫉贤妒能,这致使其内部也不团结。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陈的失败也是必然。

不过对陈性格的描述大都来自明朝的史书,不排除有恶意抹黑的可能,所以这点我持怀疑态度。

说完内因再来谈谈外因,外因就在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他对陈友谅以及张士诚的性格可谓了如指掌,他据此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案——先陈后张。

朱元璋除了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外,其采取的战术也十分恰当。

他先是采用“伏兵邀取”的计策,命陈旧知康茂才诈降,借此设伏,使陈友谅在龙湾大败。随后,朱元璋携胜追击,攻占了陈友谅大量城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陈友谅的实力。

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行火攻之计,一举击败了陈友谅的水军。而且,他还故意写信激怒陈友谅,致使陈友谅诛杀了所有俘虏,而他却释放俘虏以此分化陈友谅的军心。最终,陈友谅在突围之时,中箭身亡。

总的来讲,陈友谅之败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他本就以弑主上位,内部不稳却急于东进,一旦遇到失败,各种问题自然就会集中爆发。论智谋陈友谅比不上朱元璋,而在收买人心上他又没有刘备的本事,这样他又如何不败。上天并不是没有给过陈友谅机会,只是他没有好好把握而已,有此失败也怨不得别人!


文 by 历史文斋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