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水網工程全面進入收官階段

記者劉存瑞梁婧

打開山西地形圖,一條條標識水系的綠線佈滿全圖,形成了一張覆蓋全省的網絡,這就是山西大水網工程體系。歷時7年,這項承載著山西人民殷切希望的大水網工程近期全面進入收官階段。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雖然守著黃河,但全省人均水資源量位於全國倒數幾名。2011年4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投資總額近1000億元,規劃啟動了大水網工程建設。經過全省上下齊心協力,數萬名工程建設者艱苦奮戰,這個“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多源互補、豐枯調劑”的大水網正在三晉大地織就,流經山西六大盆地、11箇中心城市、92個縣(市、區),供水區面積11.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72%,讓3006萬人受益。

舉全力打造大水網

山西之長在於煤,山西之短在於水。缺水,一直是制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瓶頸”。多年來,山西一直在與缺水抗爭。“十一五”期間,山西實施了興水戰略,建設了一大批水源工程,大部分區域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供水體系,山西的水源基本上實現了從“短板制約型”向“基本保障型”轉變。

“但是,全省水資源分佈與工農業生產、城市發展佈局還不相匹配,資源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困境疊加,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嚴峻的缺水考驗。”山西省水利廳廳長常書銘指著大水網規劃圖說,如何把在“十一五”時期下大力氣蓄起來、攔起來、提上來的水庫水和黃河水,送到全省最缺水、最需要水的地方,成為山西治水興水的首要任務。大水網建設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將蓄起來的水和黃河干流的水配置到需要用水的區域;二是河庫連通後,提高各區域特別是城市和經濟中心區用水的保證率,尤其是特大幹旱年的用水保證率。

水利專家認為,工程戰線長、隧洞多,沿線地形地質複雜,施工難度前所未有。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大水網建設,山西在全國開了先河,既無樣板借鑑,又無典型學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沒有經驗可循,就自己探索;技術難題擋路,就一一攻克。針對中部引黃工程規劃,山西省水利廳提出改變沿黃河各縣各自為政的小規模取水方式,採用集中提水供水方式,從北部取水,大大降低了提水揚程,減少了工程線路長度,有利於工程長遠運行和發揮最大效益。其他骨幹工程的規劃設計,也無不集思廣益,方案優中選優。行業內不少院士、專家都稱讚山西大水網規劃符合本省水資源開發利用實際,是最佳工程設計方案。

山西省水利廳成立工程重大技術難題攻關組,派出設計人員赴國外學習,請來國內外知名專家,對大水網關鍵技術問題進行諮詢、論證,及時研究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引進先進雙護盾全斷面岩石掘進機,用於隧洞掘進工作。

工程的質量、安全、進度是大水網建設的三個關鍵。山西省水利廳提出了建設管理制度創新:實行招投標制度,吸引30多支具有一級資質的優秀施工隊伍參與大水網建設,有效保證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制定出臺30多項大水網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工程建設質量管理體系,將工程建設任務逐項細化。

在山西大水網骨幹工程之一的山西中部引黃工程保德縣橋頭渡槽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依河道、山坡而建的三座橋墩,一線建設者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橋頭渡槽高度超過70米,創全省渡槽高度之最。渡槽連接著隧洞直跨兩座山脈,黃河水將像高鐵一樣穿流在隧洞和半空中。”中部引黃工程建管局工程管理一處處長趙弟明說。

“引來黃河水,潤澤呂梁山。”山西中部引黃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張成軍介紹,挖隧洞、架渡槽、上旱垣,修建水源泵站,形象一點說,就是從黃河邊打通了一條到呂梁山區的高速“水路”。工程在保德縣境內把黃河水用水泵提到200米高度後,利用呂梁山北高南低的地勢,沿著385公里引水隧洞一路向南順流而下,為沿線山區的320萬人口和700多萬畝耕地供水,可以滿足工程沿線的興縣循環工業園區、臨縣三交工業園區以及離柳中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汾陽、孝義新型循環工業園區等一批大型項目的用水需求,對應對山西省中部發生特大旱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目前,大水網工程建設已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以縱貫山西省南北的黃河北幹流和汾河兩條天然河道為主線,以十大骨幹供水體系為骨架,通過河庫連通工程建設,將黃河、汾河、沁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庫相連通,‘兩縱十橫、六河連通、覆蓋全省’的供水網絡已基本形成,全部投運後,全省總供水量將由‘十一五’末的63億立方米提高到93億立方米。”常書銘說。

全流域修復大生態

山西在大水網建設中緊扣“生態興水”戰略,即一邊建設大水網,一邊修復大生態。

依託大水網的建設,2017年6月17日,山西省啟動實施了汾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等7條河流生態修復補水工程。記者在桑乾河看到,滔滔黃河水從山西大水網“兩縱十橫”第一橫——萬家寨引黃北幹線1號隧洞出發,經七里河,過朔州市城區和太平窯水庫,流入桑乾河,再流向下游京津冀地區的永定河。黃河與永定河實現“牽手”,這是山西省首次實施黃河水跨流域生態補水。此次桑乾河生態補水,除保障沿河地區工農業用水外,多餘水量將進入冊田水庫,維持永定河的生態基流。實施桑乾河生態補水,建設永定河綠色生態廊道,對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拓展京津晉冀生態環境空間、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桑乾河生態補水只是山西大水網建設修復生態的一個縮影。

被稱為“晉祠三絕”之一的難老泉,位於山西省晉祠博物館內,上世紀90年代初,因地下水長期嚴重超採和採煤損耗,晉祠泉域地下水位連續下降,難老泉斷流。近年來,在用水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雙重作用下,晉祠泉域地下水位明顯上升。

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範圍涉及山西9市51縣。近年來,由於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和人為汙染破壞,汾河水量一度急劇下降,出現“有河無水,有水皆汙”的狀況。汾河流域對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充分補給汾河水,山西大水網建設實施了五大工程,由禹門口提水、和川引沁入汾、萬家寨引黃南幹線、中部引黃和東山供水組成的“五水濟汾”形成了五路引水、水網互濟的大水網格局,給汾河注入了新的“血液”。

記者瞭解到,這五大工程年最大供水能力達12.3億立方米,為汾河流域水資源配置和生態修復提供了可靠的水量保障。如今的汾河建成了大面積溼地,水質逐日改善,魚鳥源源不斷在此安家。汾河“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自然生態格局正在逐步恢復,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與保護的目標初步實現。

2017年10月,汾河中游核心區幹流蓄水工程15座蓄水閘壩的土建主體工程完工,並開始蓄水運行。在汾河干流形成了長達82.2公里、蓄水總量1737萬立方米、16.17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積,並通過向堤外溼地補水,涵養水源,改善了水生態環境。“幾年以後,汾河兩岸會依河勢分佈大大小小的溼地湖泊。”山西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張建中說。

通過在汾河干流堤防修建進、退水閘門,幹流和溼地蓄水區相互連通,蓄洩自如,可有效控制和利用洪水。堤外溼地的建成,一方面補給地下水,改善周邊環境;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當地發展旅遊、養殖等綠色產業。

惠民生釋放高效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西大水網建設即將完工,釋放的效益越來越明顯,被稱之為農業灌溉的“生命水”,為企業送去的“發展水”,為三晉補足的“生態水”,不僅顯現出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還發揮出了持續的生態效益,惠澤全省人民。

“引來了黃河水,莊稼產量就可以翻倍了,村裡的產業發展就有希望了。”臨汾市汾西縣對竹鎮北掌村村民李耀紅的話,不但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也表達出了當地百姓對水的渴望。

汾西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山西嚴重缺水的縣之一,打一眼井至少要掘地1000米,造價120多萬元,當地農民種植的小麥畝產僅100多斤,完全靠天吃飯。中部引黃工程通過汾西,讓當地的百姓欣喜萬分。

記者瞭解到,汾河和沁河是山西的兩大河流,中間有大山相隔,分屬兩個流域,沁河水量充沛,但因地處大山深處,長期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川引水樞紐工程建成後,將沁河水引到水源不足的汾河裡,並經由連通工程,將下游的幾座水庫相連,形成了“長藤結瓜”式的供水體系,共同滋潤臨汾盆地。和川引水樞紐工程,僅是“兩縱十橫”山西大水網第七橫上已建成的一項工程。而大水網建設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建設一批像和川水利樞紐、草峪嶺隧道這樣的河庫互連互通工程,貫通全省整個水系補給脈絡。

張建中介紹,中部引黃工程建成後,每年可引水6.02億立方米。工程縱貫忻州、呂梁、晉中、臨汾4市17縣,供水覆蓋區域2.03萬平方公里、人口320萬、耕地700餘萬畝。作為受益地區,呂梁貧困山區嚴重缺水問題有望得到有效解決,並可新增灌溉面積150萬畝;東山供水工程,農業受益面積可達42.6萬畝;小浪底引黃工程,可保障運城市5縣(區)的工農業生產及城市生活用水需求,恢復灌溉面積60多萬畝。

2016年9月,辛安泉供水工程75公里主幹線全線通水,實現了向潞安集團和潞寶集團供水,是大水網四大骨幹工程最先發揮效益的工程。潞安煤基清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分廠廠長閆強說:“作為山西大水網首個工業用水戶,我們提前享受到了大水網帶來的實際效益。目前,我們日用水量已達2萬立方米,大水網穩定充足的供水,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潞寶集團副總裁韓智慧說:“潞寶集團作為山西最大的民營企業,在己內酰胺項目投產前期,急需水源保障。辛安泉供水工程有效緩解了我們生產用水緊張的局面,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目前,辛安泉供水工程已經和天脊集團、潞安焦煤等十幾家企業簽訂了供水意向,和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7家園區簽署戰略合作意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把水利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的首位。山西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水支撐,強化水支撐、改善水環境、做好水保障、激發水活力,是山西治水興水的總目標。山西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找新的治水之道,實現全省水資源高效配置、全面建立節水型社會、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構建水利生態文明體系,共謀生態文明建設。”山西省副省長陳永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