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應成爲隱私信息的「漏點」

筆者是西部某鄉鎮的一名公務員。近日,和同事交流時發現一個很嚴重的現實問題:“朝九晚五加午休”這三個時間節點已經成為了傳銷、電信詐騙、隱私洩露的集中爆發時段。隱私信息不多,但反映出的問題很大。

政府作為職能部門,其保護的對象和服務的中心是人民群眾,但就日常接聽的電話來看,冒充律師事務所、公司人事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不法分子”要某某村支部書記電話,要某某領導電話的居多,而反映實際問題和難題的來電很少。按理說,對於一些被多次標記為詐騙電話的號碼,我們完全可以不理會,但又害怕耽誤部分要反映難題的群眾,又不得不接聽,接聽了,對所謂的“工作人員”所提供的信息又無法進行百分之百的驗證和查詢,這就導致幹部群眾的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隱私信息在政府這一關口被迫洩露。

政府被迫成為隱私信息的“漏點”這一尷尬現象的出現,其原因值得深究。

隨著信訪上訪制度的日益完善,群眾反映問題的途徑和方式變得豐富起來,但對於一些“胡編亂報”的上訪人士還沒有強力的懲處措施,這就為“不法分子”隨便“扣帽子”鋪了路,著實讓不少幹部中了“亂訪和謊報”的暗箭。長此以往,不僅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股不良風氣,更是容易寒了黨員幹部服務於民、方便於民的本心。

當前,電信詐騙案件日益增多,政府職工的信息防洩漏意識也逐步上升。對於詢問某某單位、某某同志電話或者家庭住址等信息的來電,總習慣於用其他關聯信息對來電方的身份進行初步核實。從現狀來看,絕大部分具有明顯詐騙傾向的來電雖然地域不同、號碼不一,但都能“像是準備好了一樣”的提供相關聯的隱私信息,讓政府職工找不到不提供信息的理由,既怕損害他人利益,又怕造成服務不到位,兩難之下讓政府的處境十分尷尬。由此不得不問一句,不法分子是如何獲得這麼隱私信息的呢?耐人尋味!

當然,更多的時候是電信詐騙分子被政府職工“一眼洞穿”。於是,惱羞成怒之下的電話轟炸就來了,到點就打、時時在打,讓政府辦公電話長期佔線,讓接聽電話的職工疲於奔命,這也就導致該辦事的辦不成事,要辦事的辦不了事,猶如一顆毒瘤,費時費力不討好,著實讓人討厭。

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永遠在路上。“電信網絡詐騙嚴重侵害群眾利益,破壞社會誠信,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百姓生活安寧。”必須要從防患意識提升、隱私信息監管、健全防洩漏工作機制、網絡信息巡查、電信IP監控等方面狠下功夫,創新機制形成合力,建章立制齊抓共管強化防範治理,高效聯動實現更強打擊能力,讓網絡中的不法分子失去滋生壯大的土壤,嚴防死守,真正堵住隱私信息的“漏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