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必須要提前說明,

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

然後,

也會藉著這個感受,

以系列稿件的方式,

來聊一聊我最近看到的、想到的、

以及找不到答案的一些問題。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2018年過去大半了。

這過去半年時間裡,關於“文案”這兩個字,有兩個感受,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第一個感受是:廣告公司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當然,我沒法用具體的數據,來證明廣告公司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

而且這件事本身也無法證偽,因為“能寫文案”本來也是個無法量化的標準,你就當我耍個流氓先吧。

之所以有這個感受,源自我一些在甲方市場部做品牌的朋友具體執行項目時,以及一些廣告公司在招聘文案時,給到我的一些反饋。

比如,今年我瞭解到的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廣告公司在比完稿拿下項目後,到具體執行的時候,文案環節直接掉鏈子。

最終出街的文案,不乏一些是客戶那邊由文案出身的品牌人員,一字字改出來的。

再比如,還遇到過的一種情況,是有些案子出街的文案我很喜歡,覺得寫得很好。

後來在溝通中聊起來的時候,才得知文案其實不是由服務這個項目的廣告公司裡的專職文案寫的。

而是品牌方自己這邊的市場人員,找外部的朋友,來幫忙操刀的。

再就是在廣告公司這邊,隔三岔五,就有一些創始人級別的來問,公司業務在擴張,有沒有好的新人簡歷推薦。

基本上,都讓對方白跑一趟,然後和對方一起感慨:“文案真的越來越難找了。”

我前不久給自己找過一次兼職的文案/編輯,收到的郵件不下百封。

雖然我需求的不是資深文案/編輯,但是收到的那些郵件裡,能讓我想要看下去的,不超過10封。

這裡面,我如果再去糾結大家郵件的格式、措辭、標點、附件……

到最後,100份簡歷裡,能看得下去的,有3份就很知足很知足了。

一個文案,要保證一封郵件在格式上的可讀性,這樣的要求,按理來說應該不難吧?

但無論是躺在我的郵箱裡的,還是溝通下來躺在廣告公司裡的那些文案求職郵件,至少有一大半,是會讓人在看到郵件標題後,就喪失掉想要了解對方的慾望的。

最近那部大熱的《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在剛入行做電視節目的時候,有位前輩跟他說過這樣一句話: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句話應該也同樣適用於無論是寫具體商業項目中的文案,還是寫一封應聘的郵件文案。

只要求職者願意去想象下,看到自己文案的人,看到自己簡歷郵件的人,就坐在自己對面。

你會怎麼稱呼、該如何措辭、你的呼吸節奏、溝通技巧、你想要達到的目的……

應該就會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消費者/面試官的注意力。

也許,有“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個感受的根本原因,其實不是上面我拼湊起來的主觀臆斷。

而是另一個我不願意承認的事實:願意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才是最讓人感到無力的地方。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第二個感受是:文案的邊界,越來越大了。

今年B站有部很火的紀錄片《人生一串》,在片子的彈幕區,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網友們在彈幕的發射用語中,更習慣表白“文案”,而不是表白“解說詞”。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而在以往,我們會把電視節目裡出現的文字信息,叫“解說詞”、“旁白”、“字幕”……

再就是,如果你隨手在微博的搜索框裡輸入“文案”這兩個字,也會發現,網友們已經會不自覺把給自家愛豆配的表情包文字叫文案,把自己喜歡的博主寫的文字叫文案,甚至把歌詞叫做文案,把電影臺詞叫文案,把小學生寫的詩叫文案……

也就是說,在非行業從業者們眼裡,“文案”這兩個字,可以概括的範圍應該是越來越大了。

這對我來說,完全是顛覆我以前的“慣性思維”的。

我以前很固執地認為,“文案”是商業傳播中的一環,它必須要起到促進產品銷售,或者為產品銷售構造氛圍的作用。

但或許,當“文字”只要是有溝通力的,那麼或許它都可以稱之為“文案”。

另外,原本最近我本想趁著2018年過去一半的契機,來做一期稿件,盤點一下上半年我個人眼裡很喜歡的10組文案。

但最後,如果我用那種純廣告文案,或者必須是在營銷案例中出現的文案標準去篩選的話,根本找不出10組。

只有我把“文案”的範疇,擴展到廣告以外的領域時,比如電視節目、電影宣傳、音樂作品、新媒體編輯寫的標題……這10組文案,是可以篩選出來的。

實際上,對我自己來說,2018年大半年時間裡看到的“文案”,喜歡得多一點的,也確實是“廣告文案”之外的一些“文案”。

比如這兩句歌詞——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比如廣告公司小Team隨性記錄的一支短片裡的一句心裡話;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比如上面提到的紀錄片《人生一串》裡的解說詞;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還有騰訊視頻在六一兒童節時寫給小豬佩奇的一封信: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純“廣告文案”有印象的:

五芳齋端午節那支把粽子擬人化的廣告片裡“奇特”的文案;

騰訊視頻在《創造101》開播前那段寫給青春的文案;

方太那支“孩子,是父母今生的傑作”的廣告片裡的文案,尤其是裡面那句結合上下文看下來的“愛不釋手,終究慨然放手”;

得到App那組將看上去離普通人生活有點遠的經濟學原理,用貼近現實生活的語言“翻譯”出來的文案;……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而在純廣告文案裡,剝離上下文語境,單獨拿出來仍然很喜歡的,是今年春晚一條公益廣告裡的一句文案。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

只是以我個人喜好去看的話,這樣拋開廣告本身的背景,仍然擁有普世傳播力的“廣告文案”,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裡,看到的實在是太少了。

“能寫文案的人越來越少了”,“文案的邊界又越來越大了”,這兩者,其實並不衝突。

或許當廣告公司或者品牌方在遇到文案搞不定的時候,還可以打開下思路,去試用“行業外的文案”。

這些“行業外的文案”,可以是電視節目的撰稿,可以是音樂的詞作者,可以是遵循直感的小學生,也可以是策展人。

乃至你身邊那些隔一段時間,就忍不住想要單獨點開他的頭像去關注他朋友圈動態的朋友……

說不定,這樣做了以後,又會發現,能寫文案的人,其實也還挺多的。

而“行業外的思維”注入,相反可能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