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德·懷惠——德惠

沐德·懷惠——德惠

選自《吉林省地名地情文庫》

  德惠市位於松遼平原的中部,吉林省中北部。德惠建置較晚,至今不過百年曆史。但人類在此地的活動卻可追溯到遠古,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裡。

  兩漢時期屬玄菟郡,後屬穢貊族建立的夫餘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屬勿吉地。隋朝勿吉改稱靺鞨。唐朝屬渤海國夫餘府仙州。遼代屬東京道黃龍府通州。金代屬上京路黃龍府濟州,後為隆安州。遼金兩代,這裡經濟發達,城鎮繁多,人煙稠密。元朝屬遼陽中書行省開元路,成為蒙古遊牧區。明初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後為奴爾幹都指揮使所轄。明朝中期為蒙古兀良哈三衛和科爾沁部屬地。清朝初年為了加強對蒙族人民的控制,把內蒙編為“蒙古八旗”。清康熙年間又築“柳條邊”,把這裡劃為“邊外”,為郭爾羅斯前旗管轄的牧場。

  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郭爾羅斯蒙古王公恭格拉布坦招民墾荒。1800年(清嘉慶五年),清政府在伊通邊門附近設長春廳,長春廳在伊通河東岸今德惠地域設立了沐德鄉和懷惠鄉。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在東夾荒地招民墾種,德惠這片平原沃野,逐漸變成了人丁興旺、糧產豐饒的地方。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德惠地域亦是長春府轄境。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將靠山屯分防照磨移駐朱家城子,管轄沐德鄉、懷惠鄉民人事務。現尚存的“德政碑”就是當地百姓為第一任照磨張熙所立。

  為了加強對長春府東北部的治理,1910年4月18日(清宣統二年三月九日),吉林巡撫陳昭常奏請設縣。5月24日旨準,設立德惠縣。劃出長春府所轄的懷惠鄉的全部,沐德鄉的部分地方(八甲中的第四、五、六、七甲),以及“東夾荒地”,合併為德惠縣,共有土地18.4萬響。命名時取沐德、懷惠兩鄉名之尾字,故稱德惠縣。又取恩惠,給人好處之意。縣衙署設在大房身,因該地曾有舊房基而得名。隸屬於吉林省長春府。同時裁撤朱家城子分防照磨。1911年(清宣統三年)“添鑄印信”一顆。

  1912年(民國元年),縣衙改成縣公署。1913年(民國二年),廢府後,由吉林省直轄。1914年(民國三年),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德惠縣屬吉林省吉長道管轄。1919年(民國八年),松花江中州及沿岸晾網地於家套子、老鶯通、江心館、墨通、鯰魚通、黃魚圈等全部招墾耕種,至此全境解除封禁。1929年(民國十八年),廢道制,又直屬於吉林省,同時縣公署更名為縣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成立偽縣政府,隸屬於吉林省。

  1936年4月1日,縣城從大房身遷至西18公里的張家灣街,張家灣街隨之更名為德惠街。張家灣原是隻有3戶農家分散居住的一片草原,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因它位於松花江以南附屬地的中心,所以在此設置了車站。此後它才漸漸發展起來。因車站南不遠處有7口磚窯,故名窯門車站。張家灣位於縣境中部,飲馬河從鎮東側流過,街道後來便建在飲馬河左岸臺地上。始由俄國人規劃街基。相繼建立機關、商號、住宅。當時機關、商號多為磚瓦房,民宅除鐵路員工住的磚瓦房外,其它皆為土坯房。縣城遷來時已有糧棧、大車店等工商業100餘戶,是附近糧食集中輸出地。後來,窯門車站改名為德惠站。鐵路通車後,城鎮開始建設,逐年在城區四周築起土圍牆。據1937年的《德惠鄉土志》載:牆“高僅及丈,厚不過三尺而已。”

  1945年月17日,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次解放德惠,建立了縣人民自治政府。1946年3月曾組建德農縣,在靠山屯建德農縣民主政府,轄郭家、雙山、天台、邊崗、菜園子等區,與德惠、農安兩縣並存。同年5月26日撤銷德農縣,各區復歸原縣。1969年7月3日,德惠縣劃歸長春市管轄。

  1994年7月6日,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縣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