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時「奶結」處理過度可致膿腫,正確疏通只需兩招

顧名思義,“奶結”是在哺乳期時發生乳汁鬱結,不僅新手媽媽容易發生,很多二胎媽媽也會中招。它的起病原因很多,可能是飲食不當太過滋膩,也可能是哺乳不規律,乳汁未及時排出,甚至睡眠姿勢不當壓迫到乳房也會導致乳汁鬱結。總之,一不留神,“奶結”就發生了。

“奶結”的主要表現就是乳汁淤積形成的結塊,同時伴有結塊區域的紅、腫、熱、痛,嚴重者常常會出現發熱畏寒等全身症狀。

哺乳時“奶結”處理過度可致膿腫,正確疏通只需兩招

確切地講,民間俗稱的“奶結”並不完全等同於醫學意義上的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奶結”只是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最常見的成因,或者說,只是它的初級階段。如果在這一階段,病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就會逐步出現炎症、化膿等表現,最終走完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的全程。

大多數的“奶結”起病很急。從乳房局部結塊到劇烈疼痛、發熱惡寒等症狀出現往往只要幾個小時。正因為如此,處理不當極容易讓病情加劇,最終形成膿腫。

哺乳時“奶結”處理過度可致膿腫,正確疏通只需兩招

誤區一:過猶不及

母嬰消費一路走高,很多媽媽在孕期就早早預約好月嫂、通乳師。一旦出現問題,人多勢眾,出謀劃策,熱敷、按摩、民間土方等各種方法輪番上陣。於是我們在臨床中就會看到形形色色處理過度而引發的問題。有熱敷溫度過高導致皮膚燙傷的,有按摩時間過長引起皮膚水腫的,有按摩時機不當反而使炎症範圍擴大而高熱不退的,還有外敷仙人掌、蒲公英等植物導致皮膚過敏的。

總之,不僅“奶結”沒解決,反而讓問題變得更棘手,給醫生的診治也帶來了不少麻煩。

誤區二:抗生素包治百病

濫用抗生素已成為全民誤區。但凡出現疼痛,很多媽媽第一時間就會選擇抗生素口服或要求醫生給予抗生素靜脈滴注。然後哺乳規律被打破,乳汁淤積變得更加嚴重。而局部疼痛使排乳不夠徹底, “奶結”會進一步加重。使用幾天後,體溫正常了,乳房不痛了,但結塊卻更加僵硬木實,短時間內已無法消退,也為日後的哺乳埋下了隱患。

誤區三:知難而退

大多數媽媽發生“奶結”後,由於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吃了大苦頭。而且因為沒有及時糾正哺乳時期的一些不良習慣,“奶結”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上門。媽媽們苦不堪言,直嚷著比生孩子還辛苦。於是,發了“奶結”來門診要求回乳的患者真不少。儘管我們一直呼籲,母乳餵養對孩子和母親都有好處。

哺乳時“奶結”處理過度可致膿腫,正確疏通只需兩招

如何處理“奶結”

如何避開種種誤區,學會正確處理“奶結”呢?訣竅只有兩個字:疏通。“奶結”初起,疏通為第一要務。步驟如下:

第一步,局部熱敷。取熱毛巾敷於結塊部位三到五分鐘。以體感溫熱但不燙為宜。

第二步,按摩疏通。在結塊部位沿圓周方向做輕柔按摩一分鐘,然後沿乳絡方向從乳房外圍向乳頭方向做放射狀梳理。力道適中,以乳汁射出但疼痛不劇烈為宜。兩種手法可以交替做。按摩時間不宜過長,一側約十分鐘左右。即使疏通過程中局部堵塞嚴重,乳汁點滴而出,腫塊無法消退,也要控制時間。力爭輕手法,高頻次,取少量多次的意思。

大多數初起期的“奶結”經過以上兩個步驟的處理,都會消散。如結塊痛硬不散,甚至伴有發熱不退,就需要尋求中藥治療了。中醫藥治療急性乳腺炎有退熱輕緩,不易反彈;疏通乳絡,消散“奶結”;雙向調節乳汁產量等特點。即便因“奶結”處理不當而化膿了,中醫的小切口引流術配合中藥口服,幫助患者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