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的好,或者,記住我就好-17年至今逝去的國寶科學家(上)

在祖國的大地上,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居功至偉,而又默默無聞~

他們一生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卻不被人們所知~

2017年以來,我們國家失去了許多國寶級的科學家:

他們無一不為國家強盛,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悄悄地離開

沒有打擾公眾半分

太多的人對他們一無所知

然而他們卻是當之無愧的“大國脊樑”,實至名歸的“國家寶藏”

同時也是最不該被遺忘的存在

1、小麥育種專家、農科院原院長—盧良恕 (1924.11.03 -2017.01.04)

盧良恕是新中國早期的小麥育種與栽培學家,推動了我國作物育種和耕作栽培科學的發展;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現代集約持續農業”、“現代食物安全”等重要戰略觀點,開拓了我國現代食物研究的新領域;他始終關注現代農業和區域農業發展以及農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發展問題,是我國農業科技界德高望重、並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當代著名農學家。曾獲中國工程科技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週年“三農”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2、戰略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19580.8.28—2017.01.08)

黃大年教授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無私的愛國者、吉林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新興交叉學部學部長,作為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國家深探專項裝備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863航空探測裝備主題項目首席科學家,黃大年教授負責協調和組織管理我國跨部門和跨學科優勢技術資源和團隊,充分挖掘我國在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成果並形成了技術能力,首次推動我國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研發,攻關技術瓶頸,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是新時代海歸科技報國的楷模!

他讓我國在航空重力梯度儀的研製上實現了從無到有,且讓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與國際的差距至少縮短了20年理論算法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記得我的好,或者,記住我就好-17年至今逝去的國寶科學家(上)

3、中國預應力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呂志濤 (1937年11月4日-2017年1月11日)

呂志濤是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結構工程專家。完善了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如: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建立了鋼筋混凝土雙向偏拉構件計算及抗剪設計、預應力損失計算方法,並列入設計規範。提出了預應力結構抗震設計、裂縫控制和超靜定預應力結構計算方法,為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發展了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包括高層大跨結構、轉換層結構和巨型結構體系等。

記得我的好,或者,記住我就好-17年至今逝去的國寶科學家(上)

4、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李佩 (1917年12月20日-2017日1月12日)

李佩是"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先生的夫人。被稱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關村的明燈"、"年輕的老年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英語教授。李佩先生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許多知名院士和學者都曾是她的學生,為外語教學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發佈公告,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

記得我的好,或者,記住我就好-17年至今逝去的國寶科學家(上)

5、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

周有光的一生先後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稱他為"四朝元老"。

周有光橫跨經濟、語言、文化三大專業,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參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他參與主持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編譯,他還是為數不多的曾與愛因斯坦談笑風生的中國人,評價愛因斯坦"沒有架子,衣服穿得還沒我好。"

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記得我的好,或者,記住我就好-17年至今逝去的國寶科學家(上)

6、中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葉惠方(1917年1月17日-2017年1月17日)

葉惠方是解放軍總醫院婦產科奠基人。她從事醫學工作以來,培養出了近百名業務骨幹、研究生和知名專家。她在國內首次推行了"無痛分娩法",率先實行了"產科休養室主任負責制",建立了"產前門診分段預約制",使婦產科的醫、教、研一步步走向正規。她主編及翻譯的醫學書籍有10多本,參加編著的《更年期保健培訓教程》一書,現被全國作為教材使用。

7、固體火箭推進劑與發動機專家—崔國良 (1931.7.7-2017.1.18)

國良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及推進劑技術專家,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對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負責研製成功多種推進劑,廣泛用於戰略、戰術和宇航發動機,有3項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研製成功含鋁推進劑,根除了發動機不穩定燃燒;提高推進劑力學性能,解決了大型藥柱裂紋;提出人工脫粘方案,保證了藥柱結構完整性。任某高性能推進劑聯合攻關組組長,負責制定總體技術方案,解決了許多重大技術難題,經驗證達到了高比衝、高密度、高力學性能、高裝填分數的目標,使我國成為擁有當今最先進推進劑的國家之一。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8、著名的動物遺傳育種學家—熊遠著(1930年7月8日-2017年1月30日)

熊遠著是我國著名的動物遺傳育種學家。他長期致力於動物遺傳育種特別是豬遺傳育種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我國畜牧學科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我國運用數量遺傳學理論進行瘦肉型豬雜交育種的開拓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熊遠著團隊就培育出我國自己選育的第一個高瘦肉率的豬母本新品種--"湖北白豬"及其品系,又優選出瘦肉率高、質優味美的杜湖豬,運抵香港後名噪一時。

9、土木建築結構工程學家—趙國藩(1924.12.29-2017.2.1)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結構工程專家、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教授趙國藩趙國藩院士是國內土木工程結構可靠性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世紀60年代,趙國藩便在國內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階矩法計算安全係數,並提出了結構可靠度計算的實用解析法及荷載、抗力統計模式,在學術界頗具影響,被世界所公認。該方法有效解決了以往靠經驗靠人為判斷結構可靠度的不科學和工程建設不安全、不經濟的問題。

趙國藩同時也是我國鋼纖維混凝土研究的開創者,他從斷裂力學原理出發,將用於解釋鋼纖維對混凝土增強的複合力學理論和纖維間距理論統一了起來,為中國乃至世界工程結構研究作出了貢獻。

10、高分子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於同隱(1917年8月6日~2017年2月6日 )

於同隱院士是我國高分子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的創建人與學科帶頭人。他長期從事高分子粘彈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研製了取得重大社會效益的人工肺,開拓了蠶絲等天然大分子研究新方向,為我國高分子化學和物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1951年於同隱和愛人蔡淑蓮衝破重重困難,從美國回國,回國後在浙江大學任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於同隱從杭州來到上海任復旦大學教授。

於同隱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獨到的人才培養方式。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中國第二代高分子科學代表人物沈家驄將其稱為"於同隱模式"。他的研究生張煒曾將"於同隱模式"總結為八個字:學術自由、百花齊放。

11、兩彈一星元勳 —任新民 (1915年12月05日-2017年2月12日)

任新民是我國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導彈固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和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並稱 "中國航天四老"。任新民是國家六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被親切地譽為是航天的"總總師"。

任新民是我國火箭總體設計第一人;在導彈副總設計師兼發動機總設計師任上,完成中國仿製導彈的成功發射;在國防部五院火箭分院副院長兼任導彈型號副主任委員任上,率隊自主研製成功火箭發動機,接著在兼任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任上對發動機挖潛改造,提高導彈的射程,研製成功了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成為中國導彈發動機第一人;1970年4月24日,任新民擔任"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技術總負責人,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成為中國運載火箭第一人;以後,他出任中國試驗通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實用通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發射場區總指揮,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新型返回式遙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任新民見證了中國航天發展迄今的全過程。他100歲生日時說過一句話:"這輩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國航天。"

12、勘查地球化學事業奠基人—謝學錦(1923年5月21日-2017年2月24日)

謝學錦是世界著名勘查地球化學家,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所名譽所長、中科院院士。早年參與發現了銅礦指示植物--海州香薷,與蘇聯學者各自獨立地同時發現了金屬礦床的原生暈分帶特徵。他提出並全面部署和系統指導了中國的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他的《區域化探》一書是執行該計劃的指南,使中國的地球化學填圖化探在若干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3、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主任醫師—鄭成竹(1959年6月-2017年02月27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鄭成竹教授是著名外科學者、中國微創外科事業先驅、減重代謝外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致力於外科學,尤其在微創外科、減重代謝外科方面造詣高深。完成國內首套國產腹腔鏡的開發研製,在國內率先開展多項新型手術治療,拓展微創技術在臨床的應用範圍,率先改進腹腔鏡胃腸手術操作步驟和技術。

在很多熱點新聞中,他們的光芒永遠敵不過那些美豔的明星。然而當塵埃落盡,鐫刻在歷史豐碑上是他們的名字,是他們讓每一箇中國人的生活發生過巨大的變化。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