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真正的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鍊,絕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11歲的男孩小文可能再也不願做公交車了。

因為就在前兩天,他被母親扒掉衣服褲子,只剩下內褲,面對一車乘客,站到終點。

而事情的起因,就是因為「一句話」。

媽媽在剛接到他時,上來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質問」:

你一星期都沒好好做作業了,你到底怎麼想的?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被狠狠指責的小文,忍不住頂嘴了一句話:

我成績好,不用寫作業。

於是,就出現了上面「脫光」的一幕。

有人拿手機拍照,有人笑話他,一個11歲的孩子,只能怔怔地站在那裡,一動不動。

當民警找到孩子時,孩子竟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後來,把孩子送回家時,而母親的第一句話,不是心疼,反而又是一頓嫌棄:

你回來幹什麼,就待在外邊吧!

我不知道,媽媽說這些話的時候,有多生氣,但我知道,這些話,一定傷透了孩子的心。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也許時過境遷以後,小文不會記得自己因為什麼犯錯。

但他一定會記得,那天晚上,來自最親之人的厲聲指責。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語言暴力,真的可以殺死孩子

是否孩子有錯,我們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他大聲呵斥?

你這個壞孩子!

你真是丟臉!

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對?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如果說「慈母多敗兒」,那麼嚴父嚴母是否就意味著只能「惡語相向」?

當然不是的!

相反,對於孩子來說,這都是「語言暴力」。

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那些無形的軟刀子,才最傷人。

曾有一位網友留言:

在她13歲那年,因為帶著妹妹出去玩回來晚了,就被媽媽堵在門口大聲責罵。

她小聲辯解了幾句,沒想到媽媽的吵罵愈演愈烈,甚至口不擇言:

你就是個喪門星,乾脆自己滾蛋!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她一下子被激怒了,大聲吼著:

我恨你,我恨你!

媽媽衝到她面前,狠狠地在她身上捶打著,說她沒良心,種種惡語脫口而出。她跑出家門,在路邊哭了很久很久。

後來,她和媽媽都沒有提起過那個晚上,但從那天起,她就再也沒和媽媽撒過嬌。

身上的傷痕終會痊癒,但內心深處的傷痕卻溝壑叢生、欲蓋彌彰。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語言暴力,真的可以殺死孩子。

高三畢業生小斯長期受到父親的羞辱與打罵,在一次父親辱罵之後,留下數千字遺書,跳河自殺;

杭州15歲男孩楠楠兩次自殺未遂,在「遺書」中,他說:

媽媽! 你那句「給我去死」真的刻骨銘心!

你也許是氣話,但那個時候我真的心痛得說不出話來!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沒有傷痕的傷害,最不易察覺,卻也最讓人痛徹心扉。

而正是因為孩子深愛著父母,才讓那些傷害,在他們的心中如此沉重。

甚至直到孩子離世,父母可能依然不明白,孩子到底承受了什麼。

在記者對小斯父母進行採訪時,媽媽依然不解地哭訴:

那都是為了他好!

沒想到他這麼記仇,怎麼就不想想我們的好?

這兩句話扎心又無比熟悉。

但恰恰是這兩句話,緊緊關閉了孩子通向父母的心門。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面對孩子,別用「狠話」打壓

曾看過一句話:

語言是帶情緒的,你所說的每一個字串聯起來,有可能給人帶去溫暖,但也可能帶來傷害。

深以為然。

惡語相向的家庭中,無比重視權威,卻湮滅了情感流動。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心理學上,若孩子在構建自我的初期,感受不到愛,他就會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

很多時候,父母以貶低、嘲諷、羞辱等方式,實施「打壓式教育」,初衷是期望能夠刺激孩子向上。

但脫口而出的怨懟,卻最傷孩子。

孩子要麼全盤接納了父母的否定,要麼反抗激烈,走上絕路。

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在家經常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

25.7%的孩子表現出「自卑」,

22.1%表現出「冷酷」,

56.5%的孩子性格「暴躁」。

當我們看到孩子表現出「唯唯諾諾」、「自私冷漠」、「行為暴躁」時,常常把孩子的表現歸結為「行為問題」。

卻不曾想到,他們的行為其實是笨拙的「自我保護」,歸根究底,是被「語言暴力」所壓迫。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善言與惡語的差別在於,可能禁錮他們一世,但可能拯救他們的一生。

我有個同事,她的女兒萱萱,從小患有「兔唇」,每一次出門,就有人憐憫地說:

這孩子嘴巴怎麼弄的啊?

還能治好不啊?

同事擔心這樣的話語,會讓女兒過於關注自己的「缺陷」,變得自卑。

她便告訴女兒:

寶貝,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標誌。

你的每個樣子,都是媽媽的最愛。

不僅如此,她還常和女兒一起細數優點,讓孩子看到自己更多的閃光點。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如今的萱萱,不僅沒有自卑,反而成長為一個格外活潑樂觀的女孩,有著極好的人緣。

是啊,父母「肯定的言語」,是孩子最重要的底氣來源,也點亮了孩子內心最耀眼的那片星光。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好的父母,絕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真正的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鍊,絕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低聲教育是通往孩子心門的橋樑

朋友跟我訴苦,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

吃飯時,孩子不僅下手亂抓,還把米扔得到處都是。朋友頓時火冒三丈,就吼了起來:

再不好好吃飯,看我不狠狠打你!

孩子「哇」地一下哭起來,朋友卻吼得更大聲,可越吼,孩子卻哭得越厲害了。

其實,「吼叫」只會令孩子驚慌失措,我們完全可以嘗試「低聲教育」。

和高聲斥責不同,低聲教育是對孩子降低聲調進行溝通。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心理學研究發現,這樣做,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它可以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從而更有利於溝通。

低聲教育幫我們趕走了「情緒憤怒」這隻紙老虎,它就像一座橋,讓我們鏈接上孩子的心門。

正面鼓勵,給孩子面對困境的勇氣

在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容貌怪異,無論走到哪裡,都飽受同學們的「注目禮」和「議論」。

但媽媽一直鼓勵奧吉:

孩子,心裡的地圖將指引我們要去往哪裡;但是,臉上的地圖是記錄著我們曾經去過哪裡。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正因此,奧吉才能樂觀而勇敢地對同學說:

我可是拼了命才讓自己這麼帥的。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建議而非批評,才是孩子走出迷茫的明燈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位男孩向父母大聲坦露心跡:

我承認我現在到了叛逆期,做什麼事都要由著自己的心意,不然就會動怒,甚至和你們吵架。

我們就像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我生氣,你們會更生氣。

我希望你們可以幫幫我,不只是對我批評,我也想變得更好。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法國教育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

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並領會他們的動機。孩子有不同尋常反應時,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在孩子最迷茫的時候,父母耐心的幫助和溫暖的建議,才是他們成長路上的指明燈。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愛之深,未必就要「責之切」,別讓那些過於嚴厲的表達,遮蔽了愛的流動。

父母永遠是孩子內心無可替代的「安全島」。

若是風雨交加、搖搖欲墜,

它會傾覆孩子的整個世界;

只有島上是風和日麗,

才能給予孩子無限的勇氣和力量。

只因一句話,男孩在公交車上被媽媽扒光:別讓語言暴力毀了你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