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夸孩子“你好聪明”还是“你真用功”更有意义?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努力经营,意味着我们注定不适合在一起?一位天才老板带领一群天才员工,就一定能缔造卓越?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你有充分的机会与可能扭转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前进的方向。成长,是终身课题。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有关思维模式的书——《终身成长》,比尔·盖茨曾撰文推荐: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

德韦克帮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方法表明,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

自古以来,人们想的不一样,表现的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所以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人们会存在不同?为什么一些人更聪明或者品行更佳——是否有某种东西让这些人永远和别人不同。

关于这个问题,正反两方都有很多专家支持,他们有些人认为,确实存在物理上的特性,正是它们造成了人们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这些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所谓的物理上的依据包括头骨上的突起(颅相学)、头骨的大小和形状(颅骨学)还有如今我们所说的基因。

相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造成人们身上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可能让你感到很震惊的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智商测试的发明者。难道智商测试不是为了评估孩子们不可改变的智力水平而存在的吗?

事实并非如此。比奈于 20 世纪初在巴黎工作,他设计智商测试的目的是鉴别出那些无法从巴黎公立学校的教育中获益的孩子,从而设计出新的教育计划,让这些孩子回归正轨。他并没有否认“不同的孩子智力是不同的”这一观点,但他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

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如今大部分专家同意,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天性和后天培养相对立或者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相对立的问题,在概念上,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事实上,就像杰出的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Gilbert Gottlieb)所说,在我们的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了解到,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这一方面比我们自己想象中更有潜力。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先天遗传的才能。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才能,但很清楚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而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

学者们针对科学事件激烈辩论是一回事,而去理解他们的这些观点能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又是另外一件事。20 年来,我的研究显示,你所采取的观点会对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它可以决定你能否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

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信念有能力改变你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变你的生活?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证明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我们当中有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这种思维模式。

太多人都抱有这种要证实自己的强烈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每种时刻都需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可我们的社会不就是会对人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评估吗?希望拥有这些品质难道不正常吗?

是这样的。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这些品质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总在担心自己手里只有对十的时候去说服大家和自己,你手里的是一副同花顺。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你需要打的牌不过是你成长的起始点。

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是不是说,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积极性并接受过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达尔文和托尔斯泰在小时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本•霍根(Ben Hogan),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童年时完全肢体不协调?摄影家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几乎登上了评选 20 世纪最重要艺术家的全部榜单,却没有通过她接受的第一个摄影课程的考试?还有杰拉尔丁•佩奇(Geraldine Page),最著名的演员之一,曾经因为缺乏天赋而被建议放弃演员梦想?你可以看到,这种认为“人的才能可以发展”的信念如何给人们带来了学习的激情。

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不是说你必须拥有某种思维模式,而拥有另一种思维模式的人就会产生挫败感。谁不是这样呢?糟糕的成绩、朋友或爱人的拒绝都不是什么开心的事,没有人会喜欢这些糟糕的事情。只是这些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关于能力和成就,我们有很多错误的想法,特别是我们总认为,是那些孤独、聪明的人突然间发明了了不起的东西。然而,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也是经过这个领域里多年的团队协作、与同事和导师们的上千次讨论,废弃了数篇草稿,奉献了半生精力,才最终完成的。莫扎特也是经历了超过 10 年的酝酿,才创作出今天我们仰慕的作品的。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并不是原创的,也没有那么出色,实际上只是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大块拼接而已。

为什么有些人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而有些人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就。

思维模式和成绩

我们在一些学生进入初中时评估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相信自己的智力水平是固定不变还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后来,我们对他们之后两年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追踪。

进入初中的这种转变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功课开始变得更难,评分也越来越严格,教学过程也不再那么有针对性。而学生们正在面对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角色上的转变,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时刻。

他们的成绩开始变得糟糕,但不是所有人的成绩最终都会一落千丈。确实不是这样的。在我们的研究里,只有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他们的成绩出现了突然的下降,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越来越差。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在后来的两年里成绩逐步提高。这两组学生刚进入初中时的成绩几乎一样。在教学气氛比较宽松的小学阶段,他们获得的评分和考试成绩没什么差别,但当他们在初中遇到挑战之后,两组学生的差距开始增加。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是这样解释他们糟糕的成绩的。有一些人会贬低自己的能力:“我是最笨的”或者“我被数学搞得头都大了”。还有很多人为了掩盖这种情绪,转而去责怪其他人:“因为数学老师又胖又讨厌”“因为英语老师是一个大屁股胖子”或者“因为老师嗑药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分析问题的方式,让他们很难在未来获得成功。

面对失败逼近的威胁,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则动用他们的全部能力来学习。他们对我们说,自己有时也会感到招架不住,但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却是坚持不懈,全力以赴。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不愿努力”综合症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在面对这种艰难的转折期时,视其为一个巨大的威胁,威胁着他们可能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从胜利者变成失败者。事实上,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青春期是一场巨大的测验。我是聪明还是愚蠢?我长得好看还是难看?我看上去很酷还是一个书呆子?我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而且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失败者将永远是失败者。所以也难怪,这么多青春期的学生绞尽脑汁,不为了学习,而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我意识。而他们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除了对自己的老师进行生动的攻击外)就是放弃努力。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告诉我们,他们在学校的主要目标除了让自己显得聪明以外,就是尽可能少付出努力。他们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在学校里,我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简单地去做事情,这样我就不用太努力了。”这种“不愿努力”综合症也经常被当作青少年与成年人划分界线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保护自己的一种途径。他们认为成年人在对他们说:“现在我要看看你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们的回答是:“不,我是不会让你看到的。”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认为,停止努力是自己无法理解的一件事。对他们来说,青春期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可以学习新的科目,可以找到他们的兴趣点,以及未来想要做什么。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它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也会让其他人变成审判者而非我们的同伴。无论我们是谈论达尔文还是普通的大学生,想达成重要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给予人们的,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夸奖和肯定标签的危险性

如果人们有成功的潜能,他们如何才能对自己的潜能有信心呢?我们如何才能给予他们大步向前的信心呢?是不是应该去夸奖他们的能力,让他们知道自己具备成功的条件?事实上,超过 80% 的父母告诉我们,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信心和成就。

这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后来我们开始担忧。我们认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他们的能力展现出了过分的关注:“我的能力够高吗?”“我看上去能力强吗?”对他们的能力进行夸奖不会让他们对此更加关注吗?这难道不是在告诉他们我们确实非常看重才能,而且更糟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表现看出他们深层、潜在的能力吗?这难道不是在教给他们固定型思维模式吗?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当被夸奖的一代进入职场

我们未来会不会很难在职场上找到优秀的领导者了?每当我们翻开杂志或者打开广播,总能看到或听到在工作中夸奖带来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预料到会出现这种问题。

我们之前已经谈到,父母出于提高孩子自尊心的好意,会告诉孩子们他们多么聪明,多有天赋。我们也谈到了这样夸奖孩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在,这些被夸奖的孩子们进入了职场,果不其然,如果他们的行为没得到夸奖,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就无法有效地工作。很多公司并非给员工颁发年度奖金,而是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给员工发奖金。公司还聘用顾问来学习如何更好地奖励这些已经被过度夸奖的一代。现在,我们的职场上充满了需要不停认可自己的员工,他们还不愿接受任何批评,而这可不是通往职场成功之路的秘诀。

在职场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接受挑战,坚持不懈,能够承认并改正错误。为什么有些公司继续这种做法?为什么他们要像那些过分夸奖孩子的父母一样继续这种被误导的行为,还要花钱请顾问来告诉他们如何去做?

也许我们需要退一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这种错误的夸奖方式导致孩子们变得过分看重成就,过分依赖夸奖,心理脆弱,那么正确的夸奖方式就可以引领他们努力工作,并让他们变得更坚强。

我们的研究已经证实,即使对象是成年人,正确的反馈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去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并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那么在职场上,这种正确的反馈是什么样的呢?公司不应该因为员工的一个绝妙的想法或者聪明的行为而奖励他们,而是应该因为员工们具有主动性、能够解决难题、不断奋斗学习新技能、不惧挫折并坦然接受批评而奖励他们,甚至可以因为他们不需要频繁的奖励就能好好工作而奖励他们。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如何培养(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你不会在某个时刻被正式宣告自己获得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而是通过一个过程,一步步接近成长型思维模式。随着成长型思维模式开始广泛传播并成为一种“正确的”思考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宣称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似乎讲得通。我们不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可以帮助孩子们实现潜能的开明的教育者吗?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告诉我,教育者们谈论(或者只是想想)在某个领域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甚至已经被看作政治不正确的体现。一名校长告诉我,他最近只是给一名教师提了一些温和的建议,这名教师愤怒地看着他说:“你是在暗示我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吗?”尽管为简单起见,我似乎将人们说成一部分人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另一部分人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但事实上,我们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我们没必要否认这一点。有时我们处在一种思维模式中,有时我们处在另一种思维模式中。所以,我们的任务就变成了去弄明白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事件和情景让我们认为自己(或其他人)的能力是固定的?

当你真正明白这些问题时,你就具有了成长型思维模式。

哈佛学长LEO:不要赞美孩子的聪明,要赞美他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