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只是过程,成长才是目的

成功只是过程,成长才是目的

下个月,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比赛又要打响了,对于广大球迷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可喜之事,一场期盼已久的视觉盛宴。作为广大球迷的一员,我对此也是充满了期待,想想就高兴。

但今天我想聊点扫兴的,也是历届世界杯中最大的遗憾,所有中国球迷的内伤,志存高远却又千年陪跑的——中国队。

说起中国队,多年以来早已被恨铁不成钢的球迷们贴满了标签,说啥的都有,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恐韩症”。

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为止的32年时间里,中国队从来没有在国际A级比赛中赢过韩国。

要说赢不了巴西队咱也认了,毕竟先天条件和技术水平都没在一个level。可总是输给韩国,中国球迷就受不了,人种肤色身高体重都差不多不说,实力上不弱也是有据可查的,比如,那些年中国曾多次赢过日本,而日本又多次赢过韩国。可为啥中国就赢不了韩国呢 。

其实中国队并不孤独,类似的现象在其他项目的比赛上也有出现。

近几年的国际羽毛球赛场,一直都是两个巨星的舞台,一个是我们中国的超级丹,另一个是马来西亚拿督李宗伟,都是羽毛球界不世出的伟大运动员。

论技术水平,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李宗伟比林丹更加细腻全面。可一到赛场上,李宗伟就开始充当林丹夺冠路上的背景角色,13年来,几乎每次在关键比赛遇到林丹都会输球,3次奥运会亚军,4次世锦赛亚军,都是拜林丹所赐,无厘头的不行。生在林丹的时代,对李宗伟是残酷的。实力上不弱,可就是赢不了,难道这就是命?

中国队再差也是国家队,李宗伟再输也是世界级,咱们平头百姓也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就说咱们自己吧,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的经历相信你也一定不会陌生。

本来有实力考高分的,却因为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在心仪的异性面前,总担心自己哪做的不好,导致用力过猛而最终被嫌弃;面试的时候由于太想表现自己,反而弄巧成拙,与渴慕已久的职位失之交臂......

如果我勾起了你对童年痛苦经历的回忆,还请见谅,我并非故意,但却是有心的。

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不是实力不够,而是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了。最惨的就是,越想得到越得不到,越得不到越想得到,最后给弄出个“恐x症”或者“逢...不胜”来,那就要命了。写这篇文章之前刚看到一条新闻,今年高考,有位“同学”正在准备第22次上战场。

谁都知道这是个心态问题,在关键时刻,也许有人会劝你,要有平常心,大事面前要有静气,在我看来这都是片汤话,人都有个七情六欲,你说平常心就平常心,有静气就有静气了?怎么才能做到呢?

01

两种思维、两种人格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做了大量、严格的心理学实验之后,得出了一个关于“思维模式”的理论,这个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在业界也被广泛认同。

根据这个理论,可以把人的思维模式分成两种。

一种是“成长思维模式”,认为好的学习成绩、高水平的技能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获得的,天生的智力条件并不能决定什么。

一种是“固定思维模式”,认为相比于后天的努力,天赋对人的影响更能起到决定作用,先天条件的优势,是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弥补的。

卡罗尔说,“成长思维模式”更能促进人的成长。

在一个包括卡罗尔在内的23位心理学权威人士主导的实验里,来自65个中学的一万多名学生被分成了两组,一组叫“实验组”,一组叫“控制组”;

实验人员让这两组学生分别观看一段25分钟的视频,实验组观看的视频里告诉学生们,人的智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即使你智商一般,但只要努力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而且还会变得更聪明;而控制组观看的视频里则没有这部分内容。

结果在学期结束的考试中,实验组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比控制组有显著的提高,而且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长期被灌输,或者受到某种思维模式的影响,最终很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的人格。

固定思维模式会形成“表现型人格”,“成长思维模式”则会形成“进取型人格”。

表现型人格的人,在面对一个艰巨的任务时,会把它看成是一个评估他“行”还是“不行”的测试,他们特别在意事情的结果,总是担心万一失败了别人会怎么评价他们,所以很难接受失败,会不自觉地把任务当成威胁。

而进取型人格的人,潜意识里会把每一个挑战都看成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变化、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而不是过分在意自己当前的表现,或者想证明什么;他们知道任何事情想要做好都是有一个过程的 ,只要持续不断地刻意练习,一切都会好起来。

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经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大多都是表现型的人。进取型的人因为没有心理负担,做事情更加专注和投入,在经历大场面时更有可能超水平发挥。

有一年,普林斯顿大学拿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做了一次心理测试,给这些学生又增加了一次考试,同样是把他们分成两组,学校对其中一组学生说,我们需要再次确认你们是否真的够资格上普林斯顿,而对另外一组说,这次考试的目的是要看你们还有多少潜力有待挖掘,结果第二组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第一组高出20%。

很多关于怎么教育孩子的书里都说,家长平时要想鼓励孩子,最好不要夸孩子聪明,你要为着他们在某件事上付出和努力而夸奖他们,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02

什么更重要

看来人生要想不断精进,有好的表现,还真得有点成长思维,培养出一种“进取型人格”。

关键就在于,你要养成一种习惯,无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面临怎样的考验,都要把终局定位在自己的成长上,而不是你的表现如何、会失去什么,或者别人会怎么看。

平时我们总以为表考试很重要、表白很重要、比赛很重要、打仗很重要,其实这些事情本身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在正式开始之前,结果都已经定了。你唯一能从中获得的,就是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知耻而后勇。

受人类本能的驱使,我们经常会混淆手段和目的,错把自己想要的、当成真正需要的。

当你把某件事或某个人看得特别重要,以至于说觉得没有就没法过了,通常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它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很多都是你自己脑补的;二是眼界太小,没见过更好的东西,贫穷和短浅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青涩的年代,曾为追不上的女孩而苦恼,当时假如你突然实现了一个亿的小目标,肯定瞬间就敞亮了,不是说你庸俗,而是你的眼光会随着眼界而改变。

记得上学那会儿,有个非常优秀的师兄,研究生毕业时特别想去微软和IBM工作,当时这两家公司在IT界的地位就像中国高校中的北大清华一样让人高山仰止,结果两家公司都没要他,一度情绪非常低落,无奈最后加入了深圳的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后来据说当时因为他去的早有股份,公司上市后直接财务自由了,目前在做投资。当初他加入的那个公司的名字叫——腾讯。微软和IBM,现在虽然依旧是巨头,但早已不是业内翘楚了。

明朝大圣人王阳明参加科考落榜,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不出门,他老爸实在于心不忍,勉励他说,儿子,别气馁,这次不行咱再复读一年;王阳明回答说,我不是因为没考上而郁闷,而是发现居然这点小事就让我感到郁闷而郁闷,说完就出去了。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我似乎现在还能听到他老爸独自在屋里心碎的声音。这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进取型人格。现在,没人记得王阳明担任过什么官职,但没人不知道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力。

有过一定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能没有的,除了——成长。成功当然很好,但那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是永恒的主题。

你对现状所有的不满,本质上来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不够,要想改变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当下作为起点,开始积累、进步,着眼未来,活在未来。虽然漫长却是最近的路,就像查理·芒格的那句名言,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的得上它。

到时你会发现,成长最大的好处,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让你的问题,不再是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