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就是懂得整理信息的人!

1

不要只有閱讀能力,沒有識別能力

最近,有個勤於學、敏於思的創業朋友跟筆記俠說了一段關於學習思考的話,相信頗能夠代表當下很多人的思考。他說:

“我不要做淺薄的知道分子,而是有過獨立思考、精深探究的識別分子。網絡上漂浮著大量的所謂‘大咖’言論,有些只是漂浮在知識海洋表面。”

聰明的人,就是懂得整理信息的人!

“當你深入閱讀、致敬行業經典、認真記筆記和思考時,會發現有些人只是走江湖的遊醫,把他們全部刪除後,腦子就可以只留給經典、留給思考、留給認真記筆記。

有些人名聲比學問大,胡說的勇氣比學習的習慣大,在追捧中自我陶醉,當我把這些人刪除後,我的思路更清晰了,多則惑、思則精。”

“互聯網是個海。到處是浮在水面的‘大咖’。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互聯網和某些‘大咖’的共舞降低了很多人的智商,一天微信 8 小時,什麼都知,什麼都不知,認知會下降得很厲害。”

“我認為文明,對個人,是自覺和善的意識,對社會而言,是紙和筆的記錄,大家的共識與追求的美好,並寫下來,開始存留和傳播,這樣才形成文明。”

從這些話語裡,不難看到一個現存的普遍現象,也可以引出一句話:不要只有閱讀能力,沒有識別能力。

他在言語之間表達了對點式學習、表面化學習、形式學習、線性思維的擔心,也期待信息爆炸時代人們提升經典學習、綜合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信息量過載的時代到來之前,處理信息能力太弱,然後就開始被各種信息瘋狂地洗刷。

這位大聲疾呼的朋友,他的話並不是在映射誰,而是希望讓大家的腦子更清醒地學習。

聰明的人,就是懂得整理信息的人!

今天,有一個觀點:信息過載而知識匱乏。說明這個世界生產的信息越來越多,但人們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明顯出現問題,大家的痛苦就在這裡。

這就是其中的信息消化管道出問題了,從而導致不“清醒”,影響了學習、工作。想要清醒,必然涉及到信息的管理能力。

2

學習和實踐的錯位

導致“知”和“行”的分立

人為什麼要做信息的自我管理?

德魯克先生說:

“歷史上每一個社會,甚至是個人主義傾向最強的社會,都認為兩件事情理所當然:第一,組織比員工更長壽;第二,大多數人從不挪地方。

如今,情況恰恰相反。工作者的壽命超過了組織壽命,而且他們來去自如。於是,人們對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類事務中掀起了一場革命。”

聰明的人,就是懂得整理信息的人!

正如德魯克所說,現在的多數工作都是知識工作。即使非知識工作者,比如企業家、創業家,大家也經常談論經濟危機、行業危機、企業危機、職業危機。

每當這個時候,大家就會推論:認知不夠了,要升級,要革命。於是一股腦瘋狂地學習,也學到不少新東西。當時獲得極大滿足感,但是一回到現實和崗位,依然無法做出什麼新貢獻,也沒有從工作中引發挑戰。

為什麼?

因為在學習之初,沒有認真不斷地梳理和思考這些實際的問題:

你的長處是什麼?你的工作方式是怎樣的?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你屬於何處?你該做出什麼貢獻?如何對人際關係負責?

(這幾個問題參考了德魯克先生)

最後導致“知行合一”中的“知”與“行”越加對立。

聰明的人,就是懂得整理信息的人!

3

聰明的人懂得這套信息實踐的方法論

香農在1948年發佈的一篇論文裡闡述一個重大的理論:信息論。這是專門研究信息的有效處理和可靠傳輸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這個理論出來之後,轟動一時,它讓大家意識到:在物質和精神之間,其實是用信息來傳遞的。

人類的精神就是從信息中誕生的。

聰明的人,就是懂得整理信息的人!

大家要懂得像管理物質世界、精神世界一樣去管理自己的信息世界。這就是從一開始自悟先生的觀點就要強調的,這也是筆記俠在做的。

筆記俠做筆記,從來不停留於筆記本身,而是對信息的主動探索、分類、歸納、呈現。

聰明的人就是懂得整理信息的人,而不是一味接受信息。

構建信息的秩序至關重要。

比如房屋的質料是磚和木石,而磚和木石按一定形式結合起來,才是房屋。亞里士多德說了:“一切要素組成之事物,均為物質與形式的複合體。”

聰明的人,其實就是能夠將信息儲存在框架裡的人。信息整理能力高的人等於聰明的人。

高人,無論多麼龐雜的信息都能夠從中找出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