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调解员调和特殊离婚案

“这个家不能散,孩子是你们唯一的希望所在,你的母亲年已82岁高龄,不能再帮你们照顾孩子了,把女儿交给你岳母带到6周岁,再让她回到你们身边读书,这是最好的安排,听清了没有,老李?”,这是近日发生在云南省罗平县人民法院马街法庭的感人一幕,人民陪审员马绍国掷地有声的温情话语,回响在参与该案诉讼的所有人心中,也为一起最为特殊的婚姻家庭案画上了和谐安宁的句号。

特邀调解员调和特殊离婚案

身残志坚的李某三岁那年,突然双目失明,与人间光明再也无缘。为了谋生,李某从三岁失明后,靠着坚韧的记忆力,逐渐习惯了农家摸黑探路的生活,而长大后的李某也学会了一门谋生手艺,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并且娶了妻生了一个女儿,然不幸再次降临到李某家,妻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癫痫的女儿相依为命。

李某的家人经多方张罗,李某再次娶了手脚残疾的刘某为妻,婚后生育了一个现已1岁8个月的可爱女儿。靠着国家精准扶贫的大力帮扶,同为残疾人的李某和刘某夫妻建盖了新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然身为李某妻子的刘某,与其公婆为日常生活琐事时常发生争吵,导致李某夹在婆媳中间左右为难,李某一纸诉状将其妻告上法庭。承办法官在认真分析案情后,决定前往原告家查看实情,在查清原、被告均系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后,并将该案委托特邀调解员人民陪审员马绍国专职调解。这才出现了本文开头感人动情的一幕。

特邀调解员调和特殊离婚案

马绍国陪审员接手该案后,积极和承办法官分析案情,探究如何对症下药。经多方调解,原、被告均已不打算再过日子,坚持要求离婚,但原被告都坚持要抚养婚生女儿,双方的一再僵持让调解一时被迫中断。

特邀调解员调和特殊离婚案

就在承办法官准备开庭审理之时,做了一辈子群众工作的马绍国坚定地将双方的亲人叫在一起,认真分析原、被告重归于好对家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原告眼睛看不见,被告肢体残疾,任何一方都无法带孩子,这个家庭如果散了,对家庭发展百害无益。

特邀调解员调和特殊离婚案

为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有利于发家致富,建议原被告亲属做双方和好工作,马绍国陪审员的一言一行率先打动了原、被告双方的亲人,再由原、被告的亲人来帮忙做原、被告和好的思想工作,终于打通了原、被告冰封已久的心门,双方同意握手言和,孩子交由女方母亲照看生活至6周岁,由原告每个月给付生活费800元,至孩子满6周岁止,再将孩子接回原、被告身边读书生活。

特邀调解员调和特殊离婚案

该案的成功调解,让两个丧失劳动能力、且同为残疾人的特殊家庭,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身残志坚的李某一家创造了新生的希望。

特邀调解员调和特殊离婚案

家庭和谐是构筑社会和谐的一个细胞,婚姻家庭出现问题,更需要来自社会多方的关注与帮扶。

而在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尤其像本案中同为残疾人的特殊人群和特殊家庭,除了我们法官需要智慧外,更需要向马绍国一样具有熟悉农村工作,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民陪审员来参与诉调对接工作。

或许,我们法官的一纸判决也能将走向破裂的婚姻家庭予以解决,但是远不及倾注大量心血和精力,彻底化解原、被告的心结,让原、 被告双方重归于好的效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