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本科太差不配考985」

2018年考研季進入尾聲,常州大學同宿舍的8個男生,4人留在本校讀研,3人考取中國石油大學研究生,1人被西南石油大學錄取。宿舍8人全部考研成功,網友卻迎面潑來一盆涼水。

“對不起,你本科太差不配考985”

常州大學“學霸宿舍”合影。來源:現代快報

談起備考這一年他們說:沒有報學習班,每天雷打不動六點起床,八個人互相鼓勵、監督,現在終於有了成果,大家都很欣喜。這麼勵志的故事被報道後,網友的反應卻是這樣的:

“本科雙非野雞學校,考上985的研究生也沒用。”

“一個碩士簡歷遞過去,給不給筆試機會70%的權重壓在你的本科學校,信不信由你們。”

“對不起,你本科太差不配考985”

“對不起,你本科太差不配考985”

曾有熱門新聞報道稱,武大女博士因為第一學歷是二本,而屢遭用人單位拒絕。

那麼,我本科是二本或三本,考985就沒有意義了嗎?

要知道,調查結果顯示,73%的研究生考生,都來自非985、211高校。

不能否認考研的意義,然而關於本科教育,有些事實比較冷酷,我們還是需要清醒面對。

HR:本科學歷是一種算不上最好,但有效的篩選辦法。

一個HR朋友說,頭一年招人的時候,研究了大量招聘話術,用來判斷應聘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能力,但到了第二年,他就只看學歷這些硬指標了。

可是人才太多,光看最終學歷的話,還是基數太大,只能再用本科學歷來篩。

他本人並不贊同這種篩選方法,但每到畢業季,郵箱都滿了,根本看不過來。面試時,想要靠十幾分鐘的對話去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經濟學家:大學教育對於勞動力市場而言,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培養人才,而是鑑別人才。

經濟學家斯賓塞在研究了勞動力市場後,提出了一個理論——教育信號傳遞,並因此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認為,大學教育把人劃成三六九等後,向用人市場傳遞價格。

這就是大公司校招時那麼看中你是不是985、211的原因,因為這些學校在招生時,已經幫勞動力市場鑑別了人才。

一份“中國百強企業最愛的大學排行榜”顯示,有超過9成的公司會選擇到985、211大學進行校園招聘,非重點(二本及以下)的高校只有不足10家。

政協委員:名校和非名校在資源上的差距,不公平。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提到,北大一週的活動,夠內蒙古一所高校10年用,這是現實。他提出要多關注非名校,不能只提211。

在名校中,你有機會獲得更加豐富的聽課資源。有網友聽完了名校老師的優質課程後說:我的老師在課堂用40分鐘講清楚一句話,而這些最優秀的老師能用40分鐘給你構建一個全新的理念並且讓你不覺枯燥。

“對不起,你本科太差不配考985”

除了優質名師,名校還有一個寶藏,就是豐富的校友資源,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幸事,許多知名校友還會用捐款或提供工作崗位的方式來回報學校。

“對不起,你本科太差不配考985”

2018年中國大學校友的捐贈排行 來源:中國校友會網

高校生:沒有人可以不被環境影響。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羊群效應,說的就是個人行為受到周圍群體影響後所產生的從眾反應。

有人在知乎上指出:三本和名校的差別,來源於畸形的校園環境,即努力學習的人是“異類”遭到打壓,在一個身邊大部分人不認同“努力”的環境裡,脫離環境有多難?

而經過高考選拔出來的國內名校生,從概率上講,整體風貌確實要優秀得多。

三年高中,基本上是一個漫長的人才挑揀過程——不聰明的,淘汰;不努力的,淘汰;意志不堅定的,淘汰。

四年大學,是人才的關鍵塑造期。本科時代對一個人的人格、品行、能力等各方面的塑造,影響深遠,是其他後期的深造難以彌補的。

有名校朋友說,不否認一流學校也有傻子,但那些後來考研進入本校的同學,跟本科進入本校的同學,在氣質風貌上,就有沉澱的差別。

非名校的自卑

高校鄙視鏈歷來等級森嚴 ,“一考定終身”的說法也一直存在。

一本、二本之間的差距被妖魔化成無法跨越的鴻溝,一本里也細化多個派別——TOP2,C9聯盟,985,211,再到現在的雙一流。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許多人在被問及本科出身時,都多少有些自卑。

再優秀的學生,也可能因為學歷邁不進好公司的門檻。

網站曾製作過一份“中國百強企業最愛的大學排行榜”。結果顯示,有超過九成的公司會選擇到國家985、211工程大學進行校園招聘,非重點(二本及以下)的高校只有不足10家百強企業會進駐校園。

名校和名企之間總是有一個“門當戶對”的對接,非名校“出身”的學生找到好工作總是更難。

“對不起,你本科太差不配考985”

武漢大學舉行深圳市南山區2015“名企名校行”現代服務業專場校園招聘會

要在幾千上萬份簡歷中找到一兩份最好的,與其花更多時間去“大浪淘沙”,不如去重本大學挑更好的學生,這樣的“潛規則”很多畢業生都心知肚明。

對於公司或事業單位來說,這樣“簡單粗暴”的篩選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可以讓他們更大限度地節約時間和成本。

可是,英雄不問出處,學校本身並不能為人生下限託底,更不能定義人生的上限。

每個人都有努力變好變強大的資格,別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時間會給你答案

人生路很長,逆襲未必只有考研一條路,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非誠勿擾》的主持人孟非早年有過高考落榜的經歷。

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每月掙300塊錢的、身上散發著煤油、汽油味道的藍領工人。”

如今的家喻戶曉,全得益於自己不斷學習。

“對不起,你本科太差不配考985”

誰都向往功成名就,但是向上的路一定荊棘重重。

有時候,阻止自己前進的正是別人的惡意中傷。

尼采說:幸災樂禍為大眾提供了一種陰暗的快樂,一種不需要通過競爭就能得到的滿足感。

沒什麼對不起,也沒有什麼配不配,時間不會辜負每個努力的人,他們值得更好的人生。

整體上的差異,終究掩蓋不了個體的鋒芒,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希望所在。

找到自己的興趣,並願意為之不斷學習,克服自身惰性,或許可以說是大部分人的捷徑。

關鍵的是,在一步步朝著自己理想方向的邁進中,讀名校已經不單純是為了學歷,而成了前進方向中的一塊鋪路石

文章綜合整理於:研招網、網易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