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生活化訓練,對自閉兒能力提升有多重要?

關於自閉症孩子如何融入,如何學會獨立,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過論述。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獨立融入”失敗後的故事,也通過這個故事讓星爸星媽看到更多可行的選擇。

這是千萬個自閉症孩子家庭的故事中的一個。

從最初的絕望茫然,再慢慢到接受事實以及選擇最終的陪伴,守護自己家裡的“星星的孩子”,他們都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和煎熬。

李可永遠也忘不了女兒歡歡第一次被醫院診斷為智障兒童時,自己和妻子遭受的沉重打擊。那時,歡歡一歲多。一次,女兒重感冒去醫院看病,醫生把他叫到一邊,在問了孩子一些情況後,醫生告訴他:“你家孩子的智商可能發育遲緩。”李可說,現在想起來,醫生就是想告訴他,“你家孩子腦子有問題”。後來,醫院的診斷定性,歡歡屬於自閉症兒童,那是李可夫妻第一次聽說“自閉症”這種病症。

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生活化訓練,對自閉兒能力提升有多重要?

那時的李可和妻子雖然對女兒的問題隱約感覺有些異常,但因女兒才一歲多,咬字不清、談吐不順暢也在情理之中,他們總以為那是孩子年齡還小的原因,等大一些可能就會好。那次診斷結束後,夫妻倆仍舊抱著“孩子也許問題並不大”的希望。但等到歡歡兩歲多時,他們才真正敢於去面對這個問題。

“沒辦法不面對了啊,”李可說,和周圍的孩子一比較,他明顯發現女兒的情況很嚴重,周圍的孩子會跑、會跳,語言交流非常順暢,但歡歡只能講簡單的詞彙,句子也連貫不起來。而且,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歡歡兩歲多才學會踉踉蹌蹌地走路”。

歡歡與周圍孩子的差異,也使得李可夫婦起初對孩子極度的沒有耐心,“那個時候真的很無知,”李可說,每當孩子做事慢,在家裡一生氣就搞破壞時,他和妻子就非常的急躁,他們想像教育正常孩子那樣來教育女兒,但發現很失敗。憤怒的時候,他也動手打過孩子,因為歡歡是個女孩子,他認為,她可能會聽話一些,但實際上孩子一點都不領情,對父母交代的事情基本上是沒有反應的。

李可起初也沒耐心,經歷了種種的曲折和彎路後,他現在想想,覺得自己很無知,“獨立”的嘗試失敗後,他毅然地選擇了陪伴。

歡歡也上過幼兒園,但基本是斷斷續續,根本無法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歡歡8歲時,李可夫妻終於下定決心將孩子送入當地一家特教中心,如今,歡歡已經23歲了。

從起初不能夠接受孩子的情況,到現在不得不接受,李可形容自己和妻子已經“身心俱疲”。歡歡20歲時,行為還像個孩子,“現在也是”。在特教中心,歡歡剛開始是周託,夫妻倆一週接送孩子一次。起初,歡歡很不情願去學校,後來才漸漸適應了學校的生活,“但這也不能保證每一次都能順暢地去學校”。李可說,每當週末快結束時,他和妻子都要格外照顧到清清的情緒,儘量不惹孩子生氣,以保證在送她去學校時能高高興興地走。

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生活化訓練,對自閉兒能力提升有多重要?

歡歡還有一個妹妹,每當妹妹買了新衣服時,她都想要,所以,每次在給小女兒買衣服時,李可夫妻都要考慮給歡歡買一件。歡歡漸漸長大,“但看起來心智還停留在六七歲的狀態”。歡歡還喜歡看動畫片,熱衷於玩智能手機,有時還用牙齒咬,內心極度的焦躁。每逢這時,李可就想上去阻止,但沒用,“你一離開,她還這樣做”。家裡的電腦已經很久不用了,沒事時,歡歡會坐在電腦主機前摳鍵盤,直到所有的鍵盤脫落。

看著漸漸長大的清清,李可也心急,他和妻子也嘗試讓孩子獨立。有一次,他帶著歡歡去公園,為了考驗歡歡,他故意躲起來,躲在能看見孩子的地方,想看孩子接下來會做什麼,他最終很失望,因為歡歡看不到他時,神情雖然很焦慮,但絕不主動和周圍的人說一句話。

那時的李可多希望歡歡能主動問周圍的人一句話,但那樣的情形並沒有出現,最後李可不得不主動走出來。見面的剎那間,歡歡迎上去神情很喜悅,她說:“爸爸你去哪兒了,找見你了。”那個時刻,輕易不流淚的李可落淚了。

現在,李可再也不做那樣的實驗了,他和妻子已經商量好了,等到小女兒考上大學後,他就和妻子帶著歡歡去鄉下生活。他們要陪著歡歡,直到有一天不能再陪孩子。想到未來時,李可只有這個打算。

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生活化訓練,對自閉兒能力提升有多重要?

迴歸田園,這樣的打算曾經是古人和都市現代人最嚮往的田園生活。

對於自閉症家庭來說,迴歸依然是一個永遠值得討論的命題。

迴歸自然,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生活化的自然訓練,或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不用刻意的去教導孩子變成一個普通人,首先父母把孩子就當成是一個普通人。

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很難,能夠做到就更是難上加難。

但是,不去做,永遠不會有變化。如果去嘗試,在適合的環境中,有適合的方法,也許不失為一條可以選擇的自閉症兒童尤其是大齡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之路。

之前有很多觀點指出,自閉症孩子區別於普通人,很重要的一點在於社會性的的缺失,導致自閉症孩子學習和發展困難。因此,“康復”、“和正常孩子一樣”、“學會和普通孩子一起玩”成為眾多自閉症患兒父母所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但是,經過了那麼多的康復訓練和與正常孩子的交流溝通後,很多父母依然半途而廢,失望而歸。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的社會性教育,從而無法使孩子迴歸人之本性的進化。

那麼,社會性到底在哪裡呢?其實,社會性就在孩子的生活實踐中,這就是自閉症孩子社會性教育的“秘訣”。

正是在大量的生活實踐中經過做事鍛鍊的孩子,比較起其他孩子,更早地具有了“當家”的社會性水平。

一個正常人的社會性生長,尚且需要在紮根於生活實踐中,那麼,對於有社會性發展障礙的自閉症孩子來說,要填補他們在社會性發展上的巨大缺陷,這就需要給他們更多生活實踐的機會。

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生活化訓練,對自閉兒能力提升有多重要?

為什麼在自然環境中做事,會有利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因為,自然環境中到處是社會性教育的機會,生活中,到處可以鍛鍊孩子的社會功能。

比如,可以在家裡拖地、收拾屋子、洗衣服,即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讓孩子擁有體驗自己做事的能力,無論做的好與壞,都是一種在自然家庭環境中的教育和鍛鍊。除了在康復機構的強化訓練外,在家庭和自然環境中,在做事的過程中,孩子理解了事情的過程和所能達到的結果,並且能夠解決問題,在每一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是在讓孩子理解人與人的關係,同時也是在促進他們向社會人的轉化。

最後,我們說的歸回自然,並不是歸因田園,與世隔絕,而是要最大限度和最自由地接近自然生活環境,而不是將孩子封鎖起來,不與外界人與物接觸,而是勇敢地走出去,走進去,才能實現真正的歸回和轉變。

(注: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本文系頭條號孤獨症網。頭條號:孤獨症網。國內最權威的自閉症(孤獨症)譜系及腦癱、智力殘疾等特殊群體服務平臺。發佈最新最全的自閉症資訊及康復訓練技巧,為星兒成長,我們一直在努力。本文為孤獨症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