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反覆強調讀大學和不讀大學的差距?

《女王的教室》中天海佑希的一段話告訴你人為什麼要上大學,為什麼要讀書接受教育:

“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一瞬間,人就死了。”

現在的大學生,隨便丟塊磚頭都能砸到,的確是這樣。不用說大學生,現在研究生都遍地皆是!所以,在大家眼中不起眼的大學生和沒讀過大學的人相比,大學生又有什麼優勢呢?社弟兒覺得,可以從以下五點來看出讀過大學和沒讀過大學的差距

為什麼我們反覆強調讀大學和不讀大學的差距?

1、素質的差別

素質範疇很廣泛,這裡的素質只是說知識儲存量。曾看到一次調侃說,有一個人看到海邊的夕陽,非常激動,情不自禁的說了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旁邊的一位屌絲大聲的喊了一句“哦靠,這麼多鳥”,雖然我不知道題詩的人上沒上過大學?但是,說後面一句的傢伙肯定沒上過。這就是知識儲存的區別。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高三就去就業了,那麼和讀完大學的人相比,就能多4年的職業經驗,在這4年的職場經驗中,應該能學習、熟練更多的專業技能技巧才對,那讀完大學的學生優勢何在呢?我覺得,在大學的學習中,從大一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再到大二、大三對其一步步深入的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即便是少了4年的職場經驗,但是這樣的大學生在進入職場後,就能很快學習認同公司價值觀、融入相應的工作,很快就能達到4年工作經驗的水平。這就是素質的差別,包括學識、專業技能以及素養。

為什麼我們反覆強調讀大學和不讀大學的差距?

2、社會地位不同

大學生畢業了,他可以進央企,國企,考公務員,事業編。這些帶點金光閃閃的單位,在招收人員時第一個門檻便是要某某大學的招牌。

而對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來說,這種高大上點的單位與他們豈止是用失之交臂來形容?這就將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社會地位無情的拉開了距離。

當然,也不是說沒有考取大學的人就找不到好單位,只是說,沒有考取大學的人在入門和以後工作中的付出會辛苦很多。

3、社會報酬不同

據國家統計局出具的一項報告中顯示,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穩定。全國平均工資是3988元。這個數字包括最西部地區。而沒有大學畢業的社會青年平均工資是2801元。而且乾的事是苦活累活居多。並且國家在對大學生就業的有關政策還在不斷傾斜。

再拿找工作這件事來說,學歷的重要性越來越強。因為更高的學歷,真的並不僅僅是學歷本身這麼簡單, 其背後所體現出來的自身學習水平、個人能力結構、韌性耐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體現。另外,

隨著科技進步,中國需要越來越多的高精尖人才,對學歷要求就越來越高了。而越不核心的崗位對學歷要求越低,但是隨之帶來的風險就是隨時會被替代。

為什麼我們反覆強調讀大學和不讀大學的差距?

4、思維方式不同

其實上學的目的不是在於一個人學了多少知識,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個人的思維方式。在遇見一個相同的問題的時候,學歷不一樣的人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一般

學歷越高,他的思維方式更趨向於科學化、系統化和可實踐化。

而沒讀過大學的人,很多時候遇到問題只會做個噴子,不會靜下下來辯證思考,整個思維體系也比較不健全,聊天的時候絲毫感受不到分析事物的洞察力和邏輯感。同時,關注點、眼光、理想、格局,都好像有所欠缺。

5、人脈圈不同

讀過大學的人,可能會從大學認識這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愛人,貴人等等。那個朋友圈,肯定是跟小學同學的朋友圈是不一樣的。那個圈子裡,各個都有文化,各個都有抱負,各個都有才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是個潛力股,說不準十年二十年後,坐的是哪個領域裡的高層交椅,所以你的社會人脈層次基本上從大學裡成型。

與優秀的人為伍,自己也會受其影響,變得優秀。而沒讀過大學的人,人脈圈一般也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生活環境不一樣,註定會有差距,如果可以,還是努力讀大學吧。

綜合以上五點,其實又可以用一句話總結:讀大學,與不讀大學核心差距在於:帶給自己的勢能不一樣。在此,社弟兒也建議大家:正所謂強者越強,弱者越若,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的今天,我們不要去奢求“誰誰不上大學也成百萬富翁”這種小概率事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