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中國問題,從聽到、聽懂「負面」的聲音開始|沸騰

【導言:今天的中產階層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為什麼一部分中國人富裕了卻還很焦慮?】

求解中國問題,從聽到、聽懂“負面”的聲音開始|沸騰

文 | 丁遠郭

這幾天,很多人的朋友圈可能被一篇文章刷屏了。

這篇題為關於中產的網文,就像民間版的“我有一個夢想”,說出了中產階層對國家和社會的期望。

雖然說的都是“不滿意”,但這篇文章並沒有被視為“負能量”,還引發了很多共鳴。不少人認為文章寫得很誠懇,不情緒化、不帶節奏,反映了真實問題。

這篇網文,也是最近反思潮流的一個代表,很容易被看作是對此前“厲害體”“震驚體”的一種逆反和反彈。

求解中國問題,從聽到、聽懂“負面”的聲音開始|沸騰

但也不僅僅是輿論反彈,實際上這些問題和情緒一直存在。社交媒體上很多流行的爆款文,都是在販賣這種焦慮。靠販賣焦慮賺錢,有點不厚道,但也說明引發焦慮的社會問題真實存在。而這篇就有觀點、有論據,又有真情實感,且超越了“厲害體”的宏大敘事,說的都是關係每個人的民生話題——房子和孩子。

生活在大都市深圳,有體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還能寫東西被批示,掌握了一定話語權,這就是作者的境遇。從自我定位上,他也自認為是一個“中產”。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產階層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是社會穩定器和減壓閥。同時,中產階層也是生活優渥、樂觀向上的代名詞。但僅是房價和子女教育這兩件事,就讓他們焦慮不已,樂觀不起來。

如作者所說,一個家庭年收入超過50萬元,在全世界任何國家都屬於高收入,至少從收入上達到了中產的門檻。但是在中國大城市,年收入50萬元以上,多數還在為房子和子女教育發愁,很可能住在老破小的房子裡,為孩子上幼兒園和補習班焦頭爛額。

房子和孩子,這兩項開支佔據了家庭支出的大頭,相應地可以用來消費休閒的錢就少得可憐。內需動力不足,消費升級變成了消費降級,所以“三億人都在用”的某款購物APP才這麼火。

十幾年前,經濟學者陳志武提出了一個命題: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今天的中產階層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為什麼一部分中國人富裕了卻還很焦慮?

和前一個問題一樣,這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和制度問題。

比如房價問題,作者認為,主要問題出在政府嚴控土地供應、土地招拍掛和預售制度,造成大城市住房永遠供應不足。教育方面,問題主要出在政府投入不足、資源分配不均和“減負”的方向不對。

求解中國問題,從聽到、聽懂“負面”的聲音開始|沸騰

▲2017年全國土地出讓統計:住宅用地佔比例37%,出讓金比例卻佔到82%。

問題診斷開出的藥方是否正確,這裡暫且不論,但是他指出的問題確實客觀存在,而且已成為普遍的民生之痛。

中產階層是社會的風向標,這些痛點的解決,同樣關乎國運,關係到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社會能否持續進步,意義並不亞於提高GDP、發展高科技。

既然是普遍性問題,就是說這些痛點,不是僅靠個人勤奮努力就能改變的,需要通過改革才能解決。不管是房價問題還是教育問題,說到底是個改革問題。

比如房價問題,本質不是市場化的錯,而是市場化不徹底和社會保障不到位的問題;教育問題,本質也不是補課多一點還是少一點,而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不公平的問題。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如果方向錯了,再怎麼努力也是南轅北轍。

說到底,中產的困境就是中國的困境,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多聽聽中產的呼聲,繼續全面深化改革。

當下,很多國人的心態正變得更加務實,呼籲加快改革的聲音也在變強,這總體上是推動中國進步的力量。

一篇文章引發的刷屏告訴我們,這些社會問題其實一直存在,深化改革也不是應對內外部變化的應激反應,而是中國健康發展的內在需求。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當下經濟和社會中面臨的問題,可以從聽到、聽懂這些貌似“負面”的聲音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