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漢臣荀彧與其背後的潁川士族集團

曹操麾下有一個名謀士,叫做荀彧,字文若。

《三國志》列次敘傳,將他、他侄子荀攸和賈詡,合傳列為曹操首席三大謀士。按荀彧自己容貌俊美、愛配香囊,曹植說他“冰清玉潔”,司馬懿說他“書傳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來,我見過的賢人,沒超過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說他“吾之子房”,比作張良。

聊一聊漢臣荀彧與其背後的潁川士族集團

但細讀正史,很是微妙:您會發現,荀彧並不怎麼跟曹操上戰場。曹操身邊的謀士,荀攸、賈詡、郭嘉等負責日常進言;荀彧常在後方,跟曹操通信。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跟袁紹相持,比較困難,寫信給荀彧問怎麼辦,荀彧跟他說什麼“扼其喉而不得進已經半年了,應該用奇了”等等。看似就是個書信鼓勵,給個大方針而已。

荀彧究竟是幹什麼的呢?曹操的後方第二中央?主持日常工作?寫信鼓勵鼓勵曹操?非也。

東漢的士族,多出汝南潁川。汝南幫是袁紹家為尊,所謂四世三公,代代都要進中央;荀彧則是潁川幫的大家,他和沮授幾乎同時提出迎立漢獻帝的主旨,在迎了漢獻帝后,荀彧成了尚書令,即天子的秘書。他等於是漢獻帝與曹操之間的一道橋樑。他舉薦了大批人物給曹操,諸如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荀攸等,妙在這批人大多是潁川士族,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潁川士族集團。

由於荀彧的緣故,潁川是曹操最關鍵的後臺。官渡之戰,荀彧可不止寫信鼓勵曹操。後來曹丕登基,很快就給潁川郡許多福利,理由是:官渡之戰時,曹操其他地方都不聽命令了;只有潁川,老弱都幫忙輸送糧食。真是大魏國的根本啊!

“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昔漢祖以秦中為國本,光武恃河內為王基,今朕復於此登壇受禪,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聊一聊漢臣荀彧與其背後的潁川士族集團

當然,荀彧與潁川士族集團,還不只是幫忙輸輸糧。

曹操徵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為首的士族集團。本來曹操在讀書人那裡,不算有面子:父親曹嵩是投托宦官門下的,很沒面子;但因為荀彧與他手下那批人,與漢朝天子一結合,形成了一個士族班子。這對其他諸侯門下那些讀書人,誘惑極大。所以某種程度上,荀彧高風亮節、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他善於推薦人,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於後期,荀彧的影響也對曹操產生了掣肘,那是後話了。

事實上,東漢末年,挾過天子的軍閥,不止曹操一家。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後呂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過漢獻帝,但從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就在於他們雖然各有本領,到底還是土鱉軍閥,手握著天子,卻沒把天子用到位。

漢末士族了得,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號召得人心,劉備靠著宗親血統和個人魅力奔走天下,東吳得靠朱顧步陸等宗族,加上張昭這些北方士大夫鎮場。

曹操所以獨出眾,在於荀彧為首的潁川士族集團,加上漢朝天子,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核心。這個士族核心對土鱉軍閥也許沒有震懾作用,但對軍閥手下那些辦事的讀書人,卻大有感召力。可參考前作“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用法。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後,錄前後功勞,要給荀彧封萬歲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思慮智謀應該首先受賞,戰爭的功績抵不上朝堂國家的勳勞啊!

“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逾國勳。”

荀彧當然要推辭,但曹操給她寫信,說“我和你共事以來,創立朝廷,你幫著匡弼,幫著舉薦人才,幫著出謀劃策,也真太多了”——某種程度上,荀彧已經不是曹操的謀士,而是曹操的合夥人。他不只是日理萬機處理日常工作,他還為曹操團結著一個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沒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怕也沒什麼用。

聊一聊漢臣荀彧與其背後的潁川士族集團

當然,荀彧後來死得比較微妙:《三國志》裡明寫,曹操要當魏公,荀彧不贊同;之後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壽春,荀彧憂死,次年,曹操就當了魏公——其中意味,不難明白。各色注引與《後漢書》,更是八卦,說曹操如何給荀彧送了個空盒,暗示他自殺等等。

但這裡面,也有派系的問題。按曹操平定北方後,勢力當然姓曹,但都城許昌是荀彧管事,軍師參謀長是荀攸,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一定覺得不爽了。之後曹操就出了求賢令,要求各色人等,無論品德,只要有才,就能當官。如果考慮到先前朝廷的幹部,都是荀彧的人,曹操這麼做的目的不難明白。所以荀彧自盡,動機其實也不難解釋:他與曹操彼此扶持的關係,到盡頭了。當然,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三國志》裡,荀彧是魏的謀臣,《後漢書》裡卻是被當漢臣對待的。他是魏國第一謀臣還是漢朝最後的謀臣,歷代史家爭論不休。也許他終究知道漢朝不可復興,只是輔佐曹操,為漢朝延了二十幾年命,解決了一些軍閥,最後以身殉了漢朝。

在敵對方看來,曹操這個大奸臣確實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至少在荀彧活著時,漢朝還有點尊嚴。終荀彧一世,本來已經被郭圖們判了死刑的漢朝,名義上又續了二十多年命。連曹操自己也吹噓過,如果天下無他,不知多少人稱孤稱王。

至少在荀彧活著的時候,漢朝還在,天子還被奉立著;除了曇花一現的袁術外,沒有人稱帝稱王,到他死時,亂世也算收拾得差不多了。以荀彧自己的身份,他與那些被他感召的士族,確實也算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了。他為漢獻帝點了漢朝最後一盞燈,感召了軍閥屬下各色人等,至少在名義上,又回到了漢朝羽翼之下。所以曹操與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強了。

聊一聊漢臣荀彧與其背後的潁川士族集團

如前所述,荀彧不只是曹操的謀士、曹操的總理,還是曹操的合夥人。蕩平天下時,他和曹操共同利益;到曹操露出野心時,利益就有衝突了。他死後,曹操稱公稱王,三國各自稱帝,那是他無法控制的事了。

蘇軾如是說:“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那些追隨荀彧的士族,也是因為相信了他,而投身於曹氏的。荀彧就這樣奉著漢朝,到奉不下去了,就像伯夷叔齊那樣,在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時,選擇不食周粟,死去了。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至少還是“奉天子”的,算是一個漢臣,讓漢天子保有著一點點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