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怀仁:随同地理科学家张百平在成县考察的感想


赵怀仁:随同地理科学家张百平在成县考察的感想​2018年6月6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中午14点,一架来自北京的飞机降落到了甘肃陇南的成县机场。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项目“过渡带综合考察”的首席科学家张百平一行专程来到成县调研,为明年科考队进入成县展开综合考察进行准备。张百平教授是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考察项目,参与单位包括科技部、中科院、国家林业局、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院士、专家以及60多位相关科研人员。在项目启动会上,张百平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任正副组长的项目专家组,以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等专家组成的项目顾问组审议并通通过了实施方案。


赵怀仁:随同地理科学家张百平在成县考察的感想

秦岭——大巴山地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在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等多方面都呈现过渡性、敏感性、复杂性与多样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地学和生物学信息,是我国科学家在地理、生态、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科学突破的关键地区之一,对于我国地域结构研究的深化、山地垂直带理论的构建以及地理要素变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南北过渡带相关科学数据存在明显的“碎片化”和“局域化”问题,科学界对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的具体位置缺乏共识,对秦巴山地的复杂性与异质性认识明显不足,对秦巴山地生物特有种的结构和机理还缺乏深入研究,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北过渡带的响应方式和变化所知甚少。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多学科联合考察,提升对南北过渡带全面系统的认识。
赵怀仁:随同地理科学家张百平在成县考察的感想

“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研究区(秦巴山地)涉及陕、甘、豫、川、渝、鄂6省市,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项目由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主持,执行期为2017-2022年。项目将系统调查以秦岭-大巴山为主体的中国南北过渡带的植被、土壤、气候、水文和主要资源的空间分布,集成和构建过渡带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指标空间变化的完整数据序列,明晰山系南北翼之间的详细差异,绘制多种专题图集,出版系列科学考察报告,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为全面提升南北过渡带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我是成县一名退休干部,能够和知名科学家张百平结缘,也是一种的意外。2017年秋末初冬,国家的早期的历史研究正处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讨阶段,更早的历史研究还没有排上号,但是地方和民间的探源、祭祖活动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华夏民族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让无数海内外炎黄儿女长期牵挂,难以放下。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的报告,接着甘肃省提出了“陇东南是华夏文明创新区”的实施意见,这和国内历史、地理、文化的研究以及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方向一致。我们成县有组织的民间祖脉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当地祖脉探源的“三驾马车”是指近二、三十年来几位民间学者互不知情的单打独斗、孤军作战,社会参与度不高,支持的声音微弱,反对的声音不小,这让我们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去年九月初我们偶尔看到了张百平2017.8.31号发表的论文《秦巴山地,不仅是南北分界线,还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枢纽》后,顿时眼前一亮,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震撼!真是久旱逢甘露,偶遇及时雨!我们微信群的人争相传播,热烈讨论,普遍认为张百平的文章是我们破解祖脉探源的一把钥匙,一束火炬,一盏明灯!地理科学家总是以事实为根据,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这要比那些“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结论靠谱得多!我们及时向张百平教授反馈了成县人民群众对他的敬意和感谢!欢迎他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大西北唯一的千年古县——成县访问考察,给我们作科普报告,加入我们普通百姓的微信,让专家更接地气,民众接受教育。他非常高兴地表示感谢成县人民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访问和加入祖脉寻梦群的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步认识到他是我国一位非常优秀的地理科学家,他学识渊博,功底扎实,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热情洋溢,充满活力,加上成县处于西秦岭的核心部位,属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与他研究的课题有密切关系,在近一年来的互动交流中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共同语言,鉴于许多群友不太了解,现作一简单介绍。


赵怀仁:随同地理科学家张百平在成县考察的感想

张百平,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是兰州大学地理系学士,北京大学地理系硕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2000年任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研究员。多年从事山地地理与山地生态研究,参加了青藏高原“七五”、“八五”和“九五”的考察和研究项目。对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羌塘高原,可可西里,阿里地区,藏南谷地,山南地区,林芝地区等)、喜马拉雅西段(巴基斯坦北部)、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的地理与环境都进行过考察/研究,是我国既具有自然地理学背景又具有GIS应用背景的少数地理科学家之一。他带领的山地GIS研究组将山地垂直带谱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新的阶段,创建了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谱信息系统,为世界山地垂直带谱数字集成与多尺度空间模型研究奠定了决定性基础。他对山地地理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这次应我们当地民间组织祖脉研究会(筹)和陇南师专地理与旅游学院的要求,以“风雨兼程三十年—从喀拉昆仑山综合考察到秦巴山过渡带综合考察”为题,结合自己长期在一线考察表的亲身经历,为我们作了一次精彩的地理科普知识讲座!他认为:科学考察作为地学工作者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能直观、深刻地获得最宝贵的科研一线资料。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RS,GPS,GIS)已逐步应用到科学考察当中,海量的多波段、多时段、多分辨率遥感数据以及大尺度时空模型的应用使科研工作者坐在电脑前就可以描绘大自然的轮廓。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野外科考方式落伍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告诉我们:“他从二十二岁在北大读博士时就开始探险考察,先后参与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次大型野外考察,主要集中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与可可西里地区。经常怀念那个道阻且长,驼铃悠悠,戈壁漫漫,险峰峻岭的科考历程,他印象最深的是可可西里地区的考察,从地理坐标上看,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是我国境内最大的一块无人区。据说这里曾是几千年前西藏格萨尔王给他的爱妃封赏的领地。也有人将这里视为生命的禁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中的氧气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初到者常伴有头晕乏力症状。在可可西里地区常见到的教科书上说的冰斗与冰川,冰斗对谷底及其边缘有巨大的刨蚀作用,它像木匠的刨子和锉刀那样不断地工作,原来的集水漏斗逐渐被刨蚀成三面环山、宛如一张藤椅似的盆地形伏。冰川则是由积雪变成雪粒后长时间的挤压堆砌而成。在这里科学与对象同在,知识与激情共存,真切地感受大自然才是地学永久的课本。科考途中陷车是经常发生的,齐心协力克服阻碍继续前行是团队的目标,太多的地理空白区需要科考队及时获取一手的科研资料,每一名科考队员都必须勇往直前。”“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与青海和西藏相毗邻,1988年我随队参加考察,有幸看到很多高原特有动物,藏野驴、藏羚羊偶尔从身边穿过,第一次与它们亲密接触,藏羚羊矫健的身姿至今记忆犹新。还有那巍峨的木孜塔格姊妹雪峰,波光粼粼、错落有致的三大高原湖泊(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鲸鱼湖)及成群的飞禽,金黄色的高原沙漠和翠绿的高寒草原。自然的生灵与诗画般的生境相伴而生,和谐美丽高雅圣洁。雪山与白云竞高,湖泊与天空比蓝,飞禽与大地斗艳,野牛与野驴争雄。如果说有什么终生难忘的事情,尤其在阿尔金山保护区的这段经历无疑是刻骨铭心的,它早已成为融入血液的美好记忆。这份永远难释的情怀,每每想来,宛若梦幻......”

张百平参加工作三十年来,在不断参加野外考察的同时,认真研究了人与地理环境互相依存的关系,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践考证,终于提出了“秦巴山地,不仅是南北分界线,还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枢纽”的科学论断。他说:“古往今来,文明本是、且只是自然之最高表现。一定地域上民族与历史的发展,决然离不开滋生和繁衍它的地理环境。”“秦巴山地及其河谷地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萌发、定型和高度发展的主要舞台,对于古代与现代国家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哪座山像秦岭-大巴山那样给我们的历史打下了那么深重的印记”我们成县的确是一块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处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是秦巴山地的核心区域,这里有温暖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最佳的人居环境,是最安全最适宜祖先生存的地方。作为一个地理科学家,他对任何假设的求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而不是某些所谓的学者“唯书唯上”,“用前人(名家、大师)的结论支撑自己的结论。张百平有自己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他说:“秦巴山地,不仅是南北的分界线还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枢纽。其实,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部落和朝代的兴衰,思想文化的激荡,绝大部分也发生在这里”,“古往今来,文明本是且只是自然之最高表现。一定地域上民族与历史的发展,决然离不开滋生和繁衍它的地理环境。秦巴山地及其河谷地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萌发、定型和高度发展的主要舞台,对于古代与现代国家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华夏文明的主脉在这里生长。”他又说:“秦岭-大巴山深处,是秦朝和汉朝的发祥地。华夏历史的发展,虽然有一些枝杈(河姆渡文化、三星堆、安阳殷商等),但是主线条是清晰的:那就是从中华始祖伏羲和女娲的神话,到炎帝神农,再到周秦汉唐及后来的朝代。”张百平带着这些反复思考、提炼、考察的基本初步结论,来到西部唯一的千年古县——甘肃成县再一次进行验证。 在短短的四五天宝贵的时间中,他夜以继日,分秒必争,马不停蹄,走遍了成县具有祖脉地标意义的名山大川。


赵怀仁:随同地理科学家张百平在成县考察的感想

6号下午两点多下了晚点的飞机,顾不上休息,立刻来到汉代《西峡颂》,他一路兴奋,不断拍照、询问;登上1800米的《鸡峰山》,他更加来劲,在顶峰的无限风光中留影、取证;在西汉水,由于大雨,汽车打滑,他和大家一起推车出了陷坑;到了古人类遗址陈院乡的香水洞,他连说“震撼!”“这里的环境完全符合祖先伏羲的生存状态”,“这个巨大的石窟,能够遮风挡雨,山上可以采果充饥,山下黄河供水解渴,居高临下好守难攻,安全保卫有了保障......”


赵怀仁:随同地理科学家张百平在成县考察的感想

对于西秦岭北坡秦安县五营乡的原始社会遗址,他说:“8000年前,西秦岭大地湾出现人类活动,以黍为辅助食物,说明农耕时代初现。” 对于5000-6000年前的生存环境,他的推断是:“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大量出土于墓葬的人面鱼纹彩陶与死亡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仍然难有定论。”

对于“老秦人”的到来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秦人的到来是分散和部落式的。最有决定性的是“老秦人从西秦岭山深处出来,历经万难,艰苦卓绝地经过关中平原,开拓了关中、四川盆地两大粮仓,奠定了华夏一统的物质基础,并在商鞅变法的铁血背景下,构建了华夏的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框架。” 综合考察的序幕刚刚拉开,正式考察明年开始,我们期待中国地理在成县有更多新的发现,我们的明天更加灿烂……

珍惜于2018.6.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