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戰國時代盛行遊俠風氣?

為什麼戰國時代盛行遊俠風氣?

在《笑傲江湖》的對話中,令狐沖:“我要退出江湖,從此不問江湖之事。”任我行:“你怎麼退,這個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凡是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在的地方就會有俠客。”這句話從文學作品搬到歷史中亦可通用。戰國時代,雖說是列國混戰的時代,戰車駛過之處無不是捲起黃沙漫天,處處皆是狼煙猙獰、號角嘶鳴、白骨橫野,但卻是一個極為包容和豐盛的時代,容納無數任氣節、行俠義的熱血男兒去行走天涯,去追尋心中的俠道。

那究竟是什麼讓戰國這個混戰時代如此盛行遊俠風氣?為了探尋這一原因,我們不妨撥開歷史的迷霧,將時間軸撥回到戰國時代吧。

1. 春秋戰國時代尚武精神盛行

在西周時期,周天子位於分封制之首,禁止各諸侯國間攻佔兼併。但是,原來比宗周落後得多的各個諸侯國,在分封制帶來的庇護下,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在自己領地的政治、經濟、軍事上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因而得到長期的修養生息,勢力日益壯大。

同時,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奔潰,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地主階級開始取代領主階級,分封制、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

在種種因素之下,周天子失去威望,群雄並起,角鹿中原

於是,在春秋時期間,各諸侯間開始了頻繁爭霸的戰爭,東周社會進入了動盪時期。

後來等到戰國時期,戰爭更是成為了時代的主題,各諸侯國往往會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動輒干戈相見,流血衝突此起彼伏

為什麼戰國時代盛行遊俠風氣?

在這混亂的時代中,武力成為最具有說服力的工具。誰擁有強大的武力,誰就具有“說話”的權利。因此戰爭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尚武盛行的催化劑,而尚武精神的盛行也同時催生一波又一波的尚武、善武的遊俠去行俠仗義、浪跡天涯。

2. 對劍的崇拜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就有鐵的開發,比如商代鐵刃銅鉞的發現,表明金屬鐵早在3000多年前即已被中國人認識。但那時鐵屬於奢侈品,只供王室享用。但由鐵製成的劍作為一種尚武的古老傳統的象徵物和當時一切先進武器的標誌,深受當時貴族的喜好,在上層社會普遍產生了習武崇劍的風氣。

為什麼戰國時代盛行遊俠風氣?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劍更是國力的象徵,用劍技能也被統治者所重視。舉個例子,《孟子·滕文公上》記載道:“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說的是,戰國時滕國的賢君過去不曾講求學問,喜歡騎馬馳騁,比試劍法,也從側面反映諸侯對劍的推崇。

同時,根據史書記載,吳、越、楚國劍術水平頗高,一直到漢代,荊楚故地依然多“奇材劍客”。然而秦國面對強大的楚劍,不僅積極引進造劍技術,更是大力推廣佩劍習慣。

例如《史記》記載:“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其七年。百姓初帶劍”。這種以政令推廣佩劍的做法,也是在學習吳、越、楚國自民間崇尚擊劍的習俗。這是戰國時代劍術普及的一個縮影,也催生了先秦的“劍士”階層,為俠客們的登場搭好了舞臺。

3. 政府統治真空,民間宗法填補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裡言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廟堂即政府政治,而江湖即民間政治,兩者既相互對立,可相互補充,又可相互轉化。

二者為同質異體,本質上用李開元先生的話來講即“強制性的人間統治體系”。

政府的統治雖如一隻手掌,伸出五指,但總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所以為了維護社會必要的穩定,統治的真空定會由隱形的力量來填補而這種填補統治真空的隱形力量,便是江湖。

為什麼戰國時代盛行遊俠風氣?

可到了戰國時候,

列國的兼併戰爭導致原有國家社會政治關係的崩潰,各國迫於戰爭紛紛開變法圖強,建立官僚政治,全民皆兵。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縫隙間,部分武士從舊有的氏族血緣關係網中解脫出來,卻由於種種緣故,未被新有的官僚體系吸納,脫離現有社會主流之外,以自身意志而行動,成為遊民,尋求個人與個人的連接點。由此構築的民間社會成為遊俠社會。

4. 墨家遊俠精神的傳播

眾所周知,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階層,受民間廣泛傳播。而墨即是俠,在《諸子概論》中,“墨家即以振世救弊為主,故一變而為俠”,遊俠未必會高強的武力,而是具有一種精神,即有取必予,有恩必報,講的是義;承諾的事,一定能做到,救人之難,不避生死,講的是信。

墨家遊俠起自墨子,而墨子救宋就是一種遊俠行為和精神的體現,這種精神簡言之即是“急人所難,急百姓所難。”

同時,太史公在《史記遊俠列傳》講道,“據我所知,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等人,儘管時常觸犯當時的法網,然而他們個人的品德廉潔謙讓,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他們的名不是虛傳,士人也不是憑空依附他們。

至於那些結黨營私的人和豪強互相狼狽為奸,依仗錢財,奴役窮人,依仗勢力侵害欺凌那些勢孤力弱的人,縱情取樂,遊俠們也是頗為憎恨他們的。

我感到痛心的是世俗不瞭解遊俠的心意,卻隨便將朱家、郭解等人與那些豪強橫暴之徒混為一談,並加以譏笑。”對於俠客來講,他們追求的是“快意恩仇”、“任性灑脫”,和封建社會正統的價值觀迥然不同。

5. 偶像們的粉絲群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從現在的迷妹們到古代食客,港真,偶像的力量絕對不能忽視。舉個例子,信陵君好賢養士、竊符救趙的事蹟聲譽,就在生前已經響亮於各國朝野。

政府廟堂輿論來說,信陵君是抗君之命、安國之危、從道不從君的拂弼之臣;以民間江湖平議,信陵君是打破門第、以賢能結交天下英才、將遊俠風氣推向歷史頂峰的豪賢。

就是這麼一個完美的愛豆,就把我們的劉邦小公舉徹徹底底地折服,“天啦嚕,這世間怎麼有如此完美之人?簡直是泥石流界的一股清流。”當然,這純屬是作者的臆想。

為什麼戰國時代盛行遊俠風氣?

於當時,無論是魏國的信陵君,還是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都是當時名重四方的四大公子,以養士著名,而他們的府邸,都是遊俠們集聚的去處。他們的存在,促成各國養士之風盛行。

遊俠風氣可謂是盛極一時。

在這個大時代裡,風雲迭起,諸侯紛爭是主角,黃沙戰場是舞臺,百家各派便是點綴其中的繁花綠草,但總有一方可容納男兒們行走天涯的一顆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