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代盛行游侠风气?

为什么战国时代盛行游侠风气?

在《笑傲江湖》的对话中,令狐冲:“我要退出江湖,从此不问江湖之事。”任我行:“你怎么退,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凡是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在的地方就会有侠客。”这句话从文学作品搬到历史中亦可通用。战国时代,虽说是列国混战的时代,战车驶过之处无不是卷起黄沙漫天,处处皆是狼烟狰狞、号角嘶鸣、白骨横野,但却是一个极为包容和丰盛的时代,容纳无数任气节、行侠义的热血男儿去行走天涯,去追寻心中的侠道。

那究竟是什么让战国这个混战时代如此盛行游侠风气?为了探寻这一原因,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将时间轴拨回到战国时代吧。

1. 春秋战国时代尚武精神盛行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位于分封制之首,禁止各诸侯国间攻占兼并。但是,原来比宗周落后得多的各个诸侯国,在分封制带来的庇护下,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在自己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因而得到长期的修养生息,势力日益壮大。

同时,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奔溃,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地主阶级开始取代领主阶级,分封制、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

在种种因素之下,周天子失去威望,群雄并起,角鹿中原

于是,在春秋时期间,各诸侯间开始了频繁争霸的战争,东周社会进入了动荡时期。

后来等到战国时期,战争更是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各诸侯国往往会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动辄干戈相见,流血冲突此起彼伏

为什么战国时代盛行游侠风气?

在这混乱的时代中,武力成为最具有说服力的工具。谁拥有强大的武力,谁就具有“说话”的权利。因此战争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尚武盛行的催化剂,而尚武精神的盛行也同时催生一波又一波的尚武、善武的游侠去行侠仗义、浪迹天涯。

2. 对剑的崇拜

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就有铁的开发,比如商代铁刃铜钺的发现,表明金属铁早在3000多年前即已被中国人认识。但那时铁属于奢侈品,只供王室享用。但由铁制成的剑作为一种尚武的古老传统的象征物和当时一切先进武器的标志,深受当时贵族的喜好,在上层社会普遍产生了习武崇剑的风气。

为什么战国时代盛行游侠风气?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剑更是国力的象征,用剑技能也被统治者所重视。举个例子,《孟子·滕文公上》记载道:“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说的是,战国时滕国的贤君过去不曾讲求学问,喜欢骑马驰骋,比试剑法,也从侧面反映诸侯对剑的推崇。

同时,根据史书记载,吴、越、楚国剑术水平颇高,一直到汉代,荆楚故地依然多“奇材剑客”。然而秦国面对强大的楚剑,不仅积极引进造剑技术,更是大力推广佩剑习惯。

例如《史记》记载:“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其七年。百姓初带剑”。这种以政令推广佩剑的做法,也是在学习吴、越、楚国自民间崇尚击剑的习俗。这是战国时代剑术普及的一个缩影,也催生了先秦的“剑士”阶层,为侠客们的登场搭好了舞台。

3. 政府统治真空,民间宗法填补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言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即政府政治,而江湖即民间政治,两者既相互对立,可相互补充,又可相互转化。

二者为同质异体,本质上用李开元先生的话来讲即“强制性的人间统治体系”。

政府的统治虽如一只手掌,伸出五指,但总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所以为了维护社会必要的稳定,统治的真空定会由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而这种填补统治真空的隐形力量,便是江湖。

为什么战国时代盛行游侠风气?

可到了战国时候,

列国的兼并战争导致原有国家社会政治关系的崩溃,各国迫于战争纷纷开变法图强,建立官僚政治,全民皆兵。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缝隙间,部分武士从旧有的氏族血缘关系网中解脱出来,却由于种种缘故,未被新有的官僚体系吸纳,脱离现有社会主流之外,以自身意志而行动,成为游民,寻求个人与个人的连接点。由此构筑的民间社会成为游侠社会。

4. 墨家游侠精神的传播

众所周知,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受民间广泛传播。而墨即是侠,在《诸子概论》中,“墨家即以振世救弊为主,故一变而为侠”,游侠未必会高强的武力,而是具有一种精神,即有取必予,有恩必报,讲的是义;承诺的事,一定能做到,救人之难,不避生死,讲的是信。

墨家游侠起自墨子,而墨子救宋就是一种游侠行为和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简言之即是“急人所难,急百姓所难。”

同时,太史公在《史记游侠列传》讲道,“据我所知,汉朝建国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时常触犯当时的法网,然而他们个人的品德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们的名不是虚传,士人也不是凭空依附他们。

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人和豪强互相狼狈为奸,依仗钱财,奴役穷人,依仗势力侵害欺凌那些势孤力弱的人,纵情取乐,游侠们也是颇为憎恨他们的。

我感到痛心的是世俗不了解游侠的心意,却随便将朱家、郭解等人与那些豪强横暴之徒混为一谈,并加以讥笑。”对于侠客来讲,他们追求的是“快意恩仇”、“任性洒脱”,和封建社会正统的价值观迥然不同。

5. 偶像们的粉丝群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从现在的迷妹们到古代食客,港真,偶像的力量绝对不能忽视。举个例子,信陵君好贤养士、窃符救赵的事迹声誉,就在生前已经响亮于各国朝野。

政府庙堂舆论来说,信陵君是抗君之命、安国之危、从道不从君的拂弼之臣;以民间江湖平议,信陵君是打破门第、以贤能结交天下英才、将游侠风气推向历史顶峰的豪贤。

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爱豆,就把我们的刘邦小公举彻彻底底地折服,“天啦噜,这世间怎么有如此完美之人?简直是泥石流界的一股清流。”当然,这纯属是作者的臆想。

为什么战国时代盛行游侠风气?

于当时,无论是魏国的信陵君,还是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都是当时名重四方的四大公子,以养士著名,而他们的府邸,都是游侠们集聚的去处。他们的存在,促成各国养士之风盛行。

游侠风气可谓是盛极一时。

在这个大时代里,风云迭起,诸侯纷争是主角,黄沙战场是舞台,百家各派便是点缀其中的繁花绿草,但总有一方可容纳男儿们行走天涯的一颗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