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诈24小时」案件解读——“熟人”来电

有时是一个“朋友”声称手机换号的短信,有时是一个说是老朋友的陌生来电,有时是收到一个QQ号、微信号信息,这往往不是遇到“熟人”,而是电信诈骗。

今年以来,“冒充熟人”类电信诈骗案件呈多发趋势,公安局民警在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调查时发现,有90%的员工都接到过“领导”打来要求汇款转账的诈骗电话。

据统计,冒充熟人诈骗案件中,90%被骗的也都是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损失金额少则一两千,多的高达90多万元。此类诈骗可细分为“冒充亲朋好友”“冒充领导”“冒充老师、学校主任”“冒充公司客户”等诈骗手法。

案件一 网购退款陷阱多

「反电诈24小时」案件解读——“熟人”来电

7月12日00时43分,齐河县城区派出所接到辖区范女士报警,称网购时被骗一万多元。经了解,范女士网上购物时,接到“客服”电话:称你已加入购物VIP俱乐部,每年扣年费6000元,问她要不要退出。范女士根据骗子发来的链接,退出所谓的“VIP俱乐部”时,手机连续接到转帐提示短信,第一笔5500元,第二笔6000元,合计被骗11500元。

「反电诈24小时」案件解读——“熟人”来电

7月13日18时12分,赵官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35岁王女士报警,称网购时被骗55000元。经了解,王女士曾在网上购买儿童服装。“淘宝客户”打来“关切”电话,询问衣服合不合适,孩子穿上后皮肤有无反应等。

随后,“淘宝客户”抛出诱饵:如果你对服装不满意,可以从发给的链接上退款。王女士根据“淘宝客户”的要求,打开链接,并将自己的身份证号、支付宝验证码告诉骗子。随后,王女士通过支付宝被骗取5.5万余元。

案件二 假高管让财务为客户转红包

「反电诈24小时」案件解读——“熟人”来电

无独有偶,7月30日,北滘的另一位财务人员张女士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个能说出其名字的男子声称是其企业里的高管曾总。

在取得张女士信任后,曾总便说第二天让张女士去他办公室一趟。31日早上,张女士还没到“曾总”的办公室,对方又打电话过来说需要为自己的客户准备15000元的红包,但是客户不敢收现金,要张女士帮忙打钱到客户的银行账号,之后再还钱给张女士。

「反电诈24小时」案件解读——“熟人”来电

起初,张女士一时疏忽,以为对方就是“曾总”,便将钱转入对方的账户。可是,没过多久,“曾总”又打电话过来说客户嫌红包太少,需要追加1万元。

张女士这时才觉得事有蹊跷,便向公司同事了解曾总的情况,猛然发现自己被骗。顺德区公安局接到张女士报警后,在佛山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及相关部门帮助下成功止付了被骗资金1.5万,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当中。

案件三 财务人员进了伪装的聊天群

「反电诈24小时」案件解读——“熟人”来电

7月31日,某公司财务人员黄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其合作公司的“赵经理”,并说要将之前签订合同的保证金转到黄女士公司账户。

于是,黄女士添加了对方联系方式和Q号。不一会,“赵经理”将黄女士拉入一个聊天群,群里显示的头像还有黄女士的老板“李某”,以及对方公司老板“钱某”。

“李某”和“钱某”在聊天群讨论业务事,并说之前签订的合同内容有很多与商量的内容不一致,要求“李某”将保证金退回。于是,“李某”在聊天群中让黄女士将公司账户的64万元转至其私人账户,黄女士立即照办。

「反电诈24小时」案件解读——“熟人”来电

临近下班,黄女士与同事核对公司账户流水时发现,公司老板“李某”并没有这个私人账户,才发现被骗。而聊天群里的其他三人都是骗子伪装的,只为让黄女士相信他们就是其认识的“熟人”。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案发后,当地公安局民警,通报了近期发生的盗取QQ、微信号诈骗、冒充公检法或熟人诈骗等警情,提醒该地区的逾千家企业的负责人、财务加强防范意识。

「反电诈24小时」案件解读——“熟人”来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