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一言不合就「裸辭」,這事該咋看?

2018-08-11 08:57 | 燕趙都市報

年轻人一言不合就“裸辞”,这事该咋看?

不少職場新人會通過跳槽來尋求升職加薪的機會,有些人甚至還沒想好之後怎麼安排就作出辭職的決定,這種做法通常被稱為“裸辭”。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72名18~35歲的職場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2.5%的受訪職場青年“裸辭”過,49.4%的受訪職場青年考慮過“裸辭”。不滿意薪酬福利和不適應企業管理制度模式被受訪者認為是職場青年“裸辭”的主要原因。

“裸辭”指的是還沒找好下家就辭職,甚至是一言不合就辭職。這種不考慮後路的辭職,在一些年輕人看來,是有勇氣、很瀟灑的表現,年輕就該任性一把。但是,在一些年長者看來,這是衝動、盲目的典型表現,年輕人不能總是任性,不能只為了自己。可見,不同年齡、不同人生狀態的個體,對“裸辭”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事實上,對於“裸辭”要“兩面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個體的家庭、經濟等狀況不同,對“裸辭”的選擇也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狗”,沒有交房租、交社保等壓力,或者即便“上有老下有小”卻已有一定經濟基礎,在對薪酬福利、單位管理制度等不滿意的情況下,是可以適當“說辭就辭,說走就走”的,畢竟“裸辭”沒有太多後顧之憂,還可休息一段時間,陪陪家人,不過要適當適度。

如是剛參加工作、單獨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要自己生活、自己交房租,或是“上有老下有小”卻沒有一定經濟基礎,則要充分考慮“裸辭”後要面對的交房租、交社保、養家人等問題,房租與社保怎麼辦,家人的生活質量會不會大打折扣,還要考慮“裸辭”後會否長時間找不到想要的工作,或跳入到另一個不理想的工作。此外,身負家庭重擔,待業時間如果過長,也可能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心理負累。

總的來說,“裸辭”利弊參半,需要謹慎對待。有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了820萬,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形勢依然嚴峻。曾有過來人撰文談自己的“裸辭”經歷,一年內就辭了兩三份工作,再找工作時遭遇“最難就業季”,傷不起。即便有“裸辭”的資本,也要“三思而後行”,一言不合就辭職,倒是痛快了,漫漫求職路卻會走得比較艱辛。

其實,要避免“裸辭”或頻繁辭職,一方面,要樹立良好的擇業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揹負責任與壓力是職場常態,“好工作”是非常主觀的概念,世上沒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沒有一處人事不復雜,再平凡的崗位也能夠做出好成績、好前景。另一方面,要明確個人職業發展目標和規劃,可以避免在職業選擇時走很多彎路,浪費過多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這種職業規劃在大學期間要進行,走上工作崗位後也要進行。即便“裸辭”了,也要利用“空檔期”修復職業倦怠,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或學業資質深造等,為長遠發展積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