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雷之后,中产惊惶

财富小镇P2P平台的这一串爆雷,撕破了脆弱的中产幻觉。他们不仅损失了百万投资,体面和尊严也突然成了奢侈品。

7月25日,杭州的温度高达37度。苏州的家庭主妇李霞、广州的创业者程生、湖南的大学生张颖以及北京的保姆张彩娥,以一种怪异的方式,聚集到京杭大运河附近一家廉价旅馆。

他们自称P2P爆雷潮中的“难民”,在过去的一两年内,将家庭或个人的所有积蓄,2万到100万不等,投入到了杭州号称服务新中产的P2P平台投融家。让他们猝不及防的是,平台突然爆雷了。过去几天里,他们顶着烈日或午后忽然而至的暴雨,像无头苍蝇一样,奔走于杭州各个区,寻找追回财产的任何一丝可能性。

他们好像什么都有,但丧之也不过一夜之间。数以万计家庭的数十亿财富,突然蒸发,所有人被生活抛到了从未到达的境地。很多人从没想过自己会与维权扯上关系,体面和尊严突然成了奢侈品。

“信任崩塌了,还有什么能相信呢?”李霞经常越说越激动,突如其来的P2P违约雷暴让很多人产生了幻灭感。许多人经常被追问,为什么要把身家性命押注到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我就是信任它呀”,几乎所有投资者都用信任来解释自己的投资行为。还有一些本不具备投资知识的人“听了高档人的建议”,也杀了进去。张彩娥瞒着家人赶到了杭州,她在北京做家政,在投融系平台总共投了十五万元。2017年儿子买车想要钱,她没给,想再多存点,“如果是低档人说的,我可能就不投了”。来自亲友的推荐、内幕消息、一些互金公司指数排行、上市公司的光环、地方政府背书甚至对自身投资能力的自信,都是投资者选择某家P2P平台的理由。

一些投资者会拿P2P平台和余额宝作对比,收益率被再三提及。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在赌博,觉得理性的投资应该被保护。

整个行业的沉疴也成了不理性投资孳生的土壤。P2P和各类理财平台狂飙猛进的那几年,作为身在其中的员工,冯佳甚至感觉到有些触目惊心,“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我无法向客户提示风险。”她刚入行的时候,互金公司会对销售人员进行产品风险培训,在客户沟通阶段也会提示风险。“但实际情况是,理财经理一说风险,客户掉头就走,这就是国人的理财心理。”

现实教育了冯佳,大部分的理财者都没有理性的预期,“他们只接受稳赚不赔,本息一样都不能少。”长此以往,为了客户留存,几乎所有平台的理财经理都不再提示潜在的风险。

在一些理财顾问那里,投资者已经习惯把自己的积蓄全盘托付,坐在家里,等待每月的利息如期到账。像冯佳一样的理财顾问们,也习惯了用“没问题”“我自己也投的,比较稳”来告知风险。风险是个概率事件,只要它未曾发生,它仿佛就不存在。在大部分的理财平台上,风险提示的埋点都特别深。

看似毫无征兆的倒塌,可能更是一场缓慢的“合谋”。在通胀、孩子教育投入、养老医疗等压力的裹挟下,许多人前赴后继地将自己的半生积蓄投进了P2P。他们如温水煮青蛙般,逐渐放松警惕并日益“疏忽”,怀抱微妙的自欺与侥幸心态,如同在浓雾的夜晚开车,被扑朔迷离的光亮迷惑,最终走向了盛夏的雷暴。

群里,不时有“更惨”的消息传来:有人因此离了婚,有人中风了,有人举债加杠杆投资,据说还有人挪用了公款……

截至7月30日,有媒体统计传出爆雷的P2P平台超过250家,以投融家为例注册用户规模在145万人,目前影响人数数万人,这场盛夏的雷暴影响的人数难以预估。

7月底的黄昏时分,财富小镇华灯初上,远洋大厦楼前几百米的位置,音乐喷泉已经升起,新中产家庭的夜生活刚刚开始。商场橱窗里摆出新一季的服装,咖啡很香,蛋糕很甜,音乐时髦又愉快。挂着“投融长富”四个字的招牌,已不再亮灯,相较于周边的大厦有点黯淡失色。

冯佳坐在喷泉前的石凳上茫然看着欢闹的人群,“我已经不是三周前的那个我了。”对身陷其中的人而言,这场遭遇是一场大考。而广场中心,嬉闹的孩子正不顾一切冲进喷泉中。往来的人们正享受着繁荣的都市生活,他们对几百米外正发生的雷暴一无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