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第一小舅子:傅恆出生在張家口 伴讀諴親王 27歲的一品大員

乾隆朝第一小舅子:傅恆出生在張家口 伴讀諴親王 27歲的一品大員

電視劇中的傅恆

傅恆是孝純賢皇后的弟弟,戶部尚書米思翰的孫子,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九兒子。他還有三個大爺,馬斯喀、馬齊、馬武都是朝中大員,馬齊和馬武有“二馬吃盡天下草”的說法,可見傅恆家世顯赫。

乾隆朝第一小舅子:傅恆出生在張家口 伴讀諴親王 27歲的一品大員

傅恆的父親李榮保是雍正皇帝的老同學

(一)其父李榮保

但是馬斯喀、馬齊、馬武三兄弟跟李榮保關係並不是很好,因為李榮保很小的時候過繼給李泰和肖氏夫婦了,跟自己的兄弟接觸的少,感情不是很深。

李榮保還有三個叔父扎林、愛滿、沙拜,這三個叔叔在內務府工作,扎林是內務府都虞司總管,管著上三旗武職官員的銓選和任用(之後李榮保可以順利地當上侍衛,都是上面有人的),愛滿是內務府慎刑司總管,掌上三旗刑名;沙拜,為鑲黃旗內務府坐堂郎中,內務府堂主官,主管內務府堂上事務及府屬文職官員的銓選。

李榮保對著三個叔叔十分尊重,這三個叔叔也十分喜愛這個侄子,沙拜就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安排李榮保做了尚書房侍讀。年僅九歲的李榮保就成為四阿哥胤禛的伴讀,這就是為什麼雍正皇帝跟李榮保關係那麼好,在藩府的時候,就看好了李榮保的女兒富察氏,打算和李榮保結親家。康熙四十七年因為受到二哥馬齊推舉廢太子胤礽事件的牽連(其實他跟二哥的關係不是很好,談不上串聯,馬齊性格剛烈,看不慣他畏畏縮縮、謹小慎微的樣子),與二哥馬齊、三哥馬武一同下獄(期間李榮保的養父母驚嚇去世),直到康熙五十年,雍親王推薦他做察哈爾總管(正三品,昂邦章京)。若是他能活的更久一點,他必是雍正朝的大紅人,可惜雍正元年,皇帝要將他調回身邊任職時,他卻死在了任上,時年49歲,官位只到了察哈爾總管。雍正五年,皇帝為寶親王和李榮保的女兒富察氏在重華宮舉行婚禮,乾隆二年,富察氏冊封皇后,追封了李榮保一等公。

乾隆朝第一小舅子:傅恆出生在張家口 伴讀諴親王 27歲的一品大員

尚書房

(二)伴讀諴親王

傅恆是李榮保的第十個兒子,康熙五十九(1720年)年生人,那個時候他爸爸李榮保在察哈爾任總管,他就應該是在察哈爾的治所---張家口出生。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於李榮保和雍正皇帝之間的私交甚厚,他也看中李榮保一家人敦誠謹慎的品質,讓他二兒子傅清選了侍衛的官職。李家人就這樣從張家口搬回京城居住了。

雍正四年(1726年),傅恆六歲,皇帝給了傅恆尚書房伴讀的差使,只是雍正皇帝子嗣不多,皇五子弘晝是1712年出生,這個時候已經14歲,一個初中生肯定和小學生玩不到一起去。年妃所生的三個孩子中福宜是和傅恆同年,可是早就夭折了。皇六子弘瞻1723年出生,現在還沒有到入學的年紀,還養在圓明園。那雍正皇帝就沒有皇子需要伴讀了。其實還有先帝康熙皇帝的兒子,康熙皇帝最小的兒子胤秘(諴親王1716年生)現在十歲,年紀差不了太多,有可能傅恆伴讀的阿哥就是胤秘。雍正皇帝非常喜歡這個小弟弟,在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九日,諭旨宗人府“朕幼弟允秘(胤改為允)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喜悅,著封親王”。這個諭旨也證明了胤秘一直在宮中讀書。

雍正年間,傅恆一直在宮中伴讀,皇宮中的伴讀生涯十分辛苦,天不亮就要趕到乾清門,等著開宮門進尚書房。除了學習文科、武科、滿語、漢語,還要學習四種語言蒙文、藏文、高麗文、俄羅斯文四種文字。四年以後,他伴讀的胤秘滿十四歲,要分府出宮,他不用再伴讀了。

中間有三年時間,皇六子弘瞻已經入學,有可能他繼續陪著弘瞻又讀了三年書,十三歲的時候,他又被分配到蒙古館讀書(可能原本要安排他走翻譯科舉的),他原本出生在察哈爾,小時候學的就是蒙古語,所以之後傅恆的滿語和蒙古語說的很好,但是漢語有些更不上趟兒,在朝廷上和皇帝奏對,說漢語無法表達時,就改說蒙古語,不過皇帝是精通各種語言的,交流沒有問題,但是旁邊別的大臣就聽得一臉懵懂了。

乾隆朝第一小舅子:傅恆出生在張家口 伴讀諴親王 27歲的一品大員

大內侍衛

(三)成為國舅爺

乾隆二年,傅恆的姐姐富察氏被封為皇后,傅恆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舅爺(此時他才17歲)。乾隆五年,傅恆20歲,被授了藍翎侍衛(正六品)。清朝的制度是這樣的,領侍衛府設藍翎侍衛九十人,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每旗額缺三十人。原本只有滿洲上三旗子弟才能入選的,雍正時期,皇帝將侍衛的選拔範圍擴大,從武進士中備選,武進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衛,二名、三名授二等侍衛,二甲選二等侍衛,三甲選藍翎侍衛。乾隆四年有一次武科場,從九月初五到九月十三的己未科,狀元是浙江金華人朱秋魁(漢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他就被授予頭等侍衛(正三品,由於滿語中侍衛的發音是“蝦”,所以也戲稱一等蝦)之職。但是此人卻無甚才能,翫忽職守,數次被彈劾,最後被罷官。武科場是四年一選,只有一人能晉一等侍衛,一等侍衛共有額缺60人,20年內才會有5名狀元晉升一等侍衛,比例很小,只是國家提供的讓其他階層晉身的一個機會而已,大多數的侍衛依舊還是上三旗子弟,通過考試晉身的出身並不受重視。

所以侍衛中多數還是上三旗滿洲子弟,還有就是宗室恩寵勳貴之後,先在侍衛職上鍛鍊,從基層幹起,沒幹幾年就越級提拔。傅恆就是這樣,他沒有參加武科,他姐夫是皇帝,安排他做正六品藍翎侍衛這麼低的職務,是多麼的親民。幹了沒幾天,他就直接越過三等侍衛、二等侍衛,升為了頭等侍衛(正三品)。第三年頭上,也就是乾隆七年,他升為御前侍衛。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直接領導一等侍衛及以下的侍衛,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就不歸領侍衛內大臣管了,要由御前大臣來直接領導,是天子近臣了。傅恆此時還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的職務,是正二品,管理圓明園事務,此時他僅僅二十二歲!人就是再優秀,也不能這樣啊。

這還不算完,畢竟只是在侍衛職上工作,工作履歷不豐富,很多工作經驗不足,之後如果有很複雜的事情就難於處理。乾隆八年,傅恆23歲出任戶部右侍郎(從二品),戶部可是個緊要的部門,在裡面擔任一個副職,一方面自己不擔責任,一方面又能學習和觀察到很多不為人知的知識。皇城衙門口的事看的差不多了,就該到地方上去看看了,而且皇帝還安排他到了一個有趣的地方——山西,做了山西巡撫,山西此地離皇上最近(除了直隸,這裡學不到東西的),而且自古以來山西的衙門口就複雜的要命,但是對皇帝還算是比較聽話的,安排過去見見天地也是好的。其實鍛鍊吧,用不著太長時間的,很快,傅恆就畢業了。回到了皇帝身邊。他還領著山西巡撫的官職,就進了軍機處,此時他25歲。27歲升任戶部尚書(從一品),兼任鑾儀衛、議政大臣、殿試讀卷官、會典館副總裁、正總裁。這個期間,並沒有記錄他立過什麼功,有過什麼政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