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轉讓陷入「羅生門」 龍蟒佰利上訴至北京中院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陳玉堯

從牽手合作到對簿公堂,有時候只是一噸鈦白粉的距離。

8月10日晚間,龍蟒佰利發佈公告稱,公司近日已向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提出《撤銷仲裁裁決申請書》,申請依法撤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作出的(2018)中國貿仲京裁字第0762號《裁決書》,再次將幾年前的一樁技術轉讓糾紛帶入大家眼中。

事情源於2012年,當時的佰利聯(尚未與龍蟒鈦業整合)與德國鈦康公司簽訂了一份氯化法二氧化鈦產品生產線的技術轉讓合同。根據合同,德國鈦康公司向佰利聯轉讓氯化法二氧化鈦產品生產線的設計、建造、 操作技術和技術服務,交易總價款為 1.05 億元,這項交易採取分期付款方式進行。

據瞭解,二氧化鈦(鈦白粉)是一種重要的無機化工產品,廣泛應用於塗料、造紙、化纖、塑料、橡膠、化妝品、催化劑等行業。鈦白粉的生產有硫酸法和氯化法兩種工藝技術。其中,硫酸法工藝流程複雜,需要20道左右的工藝步驟,而且排放廢棄物較多。相對於落後的硫酸法工藝,氯化法生產技術是連續生產工藝,過程簡單、工藝控制點少,易於工業化生產。同時,產品質量容易達到最優,也減少了廢棄物的產生,生產技術較為先進。

2015年2月19日,氯化法二氧化鈦產品生產線建成,佰利聯與德國鈦康公司簽訂 “合同工廠施工安裝完成確認書” 。按照《合同》 的約定,氯化法二氧化鈦產品生產線應於建成後的6周內生產出第一噸合同產品,但截至 2015 年 9 月 21 日,該生產線仍未能生產出第一噸合同產品。

隨著試車失敗,雙方糾紛最終爆發。

佰利聯表示,德國鈦康公司轉讓的生產線存在設計缺陷、提供的試車等技術資料不完整、不準確、操作人員缺乏成功的試車經驗。當年9 月 21 日,佰利聯向德國鈦康公司發出了《終止合同通知書》,終止與德國鈦康公司的技術轉讓合同。

而德國鈦康公司則認為,第一次聯動試車失敗並非其原因造成,鈦康公司也積極指導、協助佰利聯開展第二次聯動試車,不存在任何違約行為,佰利聯無權單方解除《合同》,並將佰利聯告至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要求佰利聯向其支付第六次付款及第七次付款共計人民幣 3150萬元及利息。

2018年7月,龍蟒佰利(佰利聯已與龍蟒鈦業整合)收到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裁決書》,仲裁庭裁決龍蟒佰利解除合同的行為無效,龍蟒佰利向德國鈦康公司支付第六筆款項人民幣1338.75萬元等。

8月10日晚間,龍蟒佰利發佈公告稱,公司已向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提出《撤銷仲裁裁決申請書》,申請依法撤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作出相關裁決。

至此,這場歷時近三年的技術轉讓糾紛再次陷入僵局。

事實上,國內氯化法鈦白粉項目受阻已非個例。與龍蟒佰利相似,雲南新立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此前引進的德國鈦康“氯化法工藝”亦曾無法順利投產。據公開報道,雲南新立在引入德國鈦康生產工藝過程中,累計投資逾20億,但在2013年雲南新立宣告試車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龍蟒佰利向德國鈦康公司發出《終止合同通知書》的四個月後,龍蟒佰利通過公司自身的技術攻關,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線已經連續穩定運行接近或超過一週達五次,並且成功開發出 BLR895、BLR896 兩個型號的氯化法鈦白粉產品。

截至2017年末,龍蟒佰利氯化法鈦白粉產量已基本達到年產6萬噸設計產能,全年氯化法鈦白粉生產5.69萬噸。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