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宁可当门卫也不愿意教书?

为什么老师宁可当门卫也不愿意教书?

01

《瞭望》2018年第32期当中的《兴安盟的教改实践》一文,写的是很多中小学教师关心的职称工资问题。

文章中提到,兴安盟6个旗县市234所学校,每所农村学校都有3~5名教师做着看大门的营生,其中2~3人还是高级职称教师。

为什么这样?

原因在于学校的老师一旦评上了职称兑现了工资,工资待遇就不会改变。

而门卫、教辅等岗位显然要比一线教师轻松,于是,大家都争着抢着去这些非教学岗位。

于是,在学校里形成这样的一种现象:

本来花两三千元就能雇一个专职门卫,却由三五个专任教师共同把守一个大门;

很多“名师”不在一线教学,学校却要聘用大量的临时代课教师。

02

自2017年起,兴安盟直接向评上高级职称、享受高工资待遇,却在门卫、宿舍、食堂等教辅、工勤、管理岗位工作的教职工的利益开刀。

该盟规定,专任教师新转岗到工勤、教辅岗位的,按工勤、教辅岗位重新核定工资,不再保留教师职称工资待遇。

同时,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起新的绩效工资制度,学校教师和教辅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拉开了分配档次,一线教师的收入明显提高。

现在,老师们都争当班主任,要求多任课,无事闲聊的少了、小病大养的少了、要求离开一线的少了……

甚至,老师们想去一线教课,还要经层层考核、试讲、评课以及考试和社会民意调查环节,确保了一线都是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

03

其实兴安盟曾经的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

近年来,教师评职以及职称上附着的利益,已经成了学校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按照现行的教师工资政策,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分为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薪级工资和各种津补贴等四项。

其中,薪级工资和工作年限有关,而最重要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一般直接和教师的职称挂钩,职称越高,收入越高。

也就是说,只要教师评上了高一级职称,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会挣高一级的工资。

而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无论工作多么努力,工作量多么大,只能永远处于收入最低的那个层级。

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很多老师把评上高级职称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一旦评上职称并兑现了工资,马上就想方设法离开教学一线,去轻松的教辅岗位上混日子。

而在一线真正上课的老师却挣钱最少收入最低,也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这是当前学校里是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

04

在任何行业,收入都对人们的职业选择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比如在医院里,一线医生的收入最高,所以即使是院级领导,往往也要在一线给患者看病。

至于各个科室的领导,一般就是这个科室的业务骨干,带领本科室的医生在第一线冲锋陷阵。

由于越是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收入越低,使得老师们都以脱离教学为奋斗目标,或去工勤教辅岗位,或谋个一官半职。

在医院,头发花白的老医生还在接诊是受人尊敬的,因为那代表人家医术高、能力强,而在学校,头发花白了还在教书的老师是让人看不起的,因为那基本上代表了没门路、没本事。

如果一线教师的收入是在学校里最高的,那么,这样的认识自然也会改变。

05

所以,打破中小学教师现有的分配制度,让收入真正向一线教书的老师倾斜,势在必行。

而让教师职称和收入不再直接挂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现在事实上的职称工资终身制,已经让评上职称的老师失去了教书的动力。

而职称名额的限制,又使得评不上职称的教师心灰意冷。

让一线教书的老师评上最高的职称、挣最多的钱、受最多的尊敬,这样的教育改革才有希望。

兴安盟的教改实践,方向是正确的,也让其他地方的老师看到了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