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专任教师抢着做“门卫”?


为什么那么多专任教师抢着做“门卫”?


后勤老师和接送校车的老师都评上高级了,为何一线教师没有评上?

这个现象看似很滑稽,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似乎还不是个别现象,因为很多学校的后勤部门干活的,确实都是高级教师。

学校雇个专职门卫,每个月也就两三千元。但在一些农村学校却出现了三五个专任教师共同把守一个大门的现象。

财政要为学校大门每月支付两三万元的看管费。专任 教师缘何抢着做门卫?“不务正业”背后有哪些隐忧?

1

专任教师争当“门卫”

《瞭望》2018年第32期当中的《兴安盟的教改实践》一文,写的是很多中小学教师关心的职称工资问题。

文章中提到,兴安盟6个旗县市234所学校,每所农村学校都有3~5名教师做着看大门的营生,其中2~3人还是高级职称教师。

为什么这样?

原因在于学校的老师一旦评上了职称兑现了工资,工资待遇就不会改变。

而门卫、教辅等岗位显然要比一线教师轻松,于是,大家都争着抢着去这些非教学岗位。

于是,在学校里形成这样的一种现象:

本来花两三千元就能雇一个专职门卫,却由三五个专任教师共同把守一个大门;

很多“名师”不在一线教学,学校却要聘用大量的临时代课教师。

2

教师评职为学校的主要矛盾

其实兴安盟曾经的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

近年来,教师评职以及职称上附着的利益,已经成了学校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按照现行的教师工资政策,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分为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薪级工资和各种津补贴等四项。

其中,薪级工资和工作年限有关,而最重要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一般直接和教师的职称挂钩,职称越高,收入越高。

也就是说,只要教师评上了高一级职称,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会挣高一级的工资。

而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无论工作多么努力,工作量多么大,只能永远处于收入最低的那个层级。

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很多老师把评上高级职称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一旦评上职称并兑现了工资,马上就想方设法离开教学一线,去轻松的教辅岗位上混日子。

而在一线真正上课的老师却挣钱最少收入最低,也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这是当前学校里是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

3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 有的属于“懒散人”,职称到手有了待遇,想方设法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脱离;


  • 有的属于“老资历”,他们的高级职称是论资排辈熬出来的,职称与业务能力并不匹配,无法胜任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不得不到工勤、教辅岗;


  • 还有部分人是“关系户”,他们本来就从事后勤服务等与教学无关的工作,但取得了教师资格,档案上的身份是教师,他们参加了教师职称评聘,并且有可能晋升速度不慢。


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干“闲活”,享受着荣誉拿着高工资,学校却还要另外再聘代课教师教课。学校的职称评定与教学水平、教学成绩、教学贡献关系不大……

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格外严重,40多岁的教师评上了高级职称后便开始“养老”,主动要求做工作相对轻松的门卫、教辅等工作,严重挫伤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收入仍是职业选择的主要标准

就拿医生这个行业来说,在医院,一线医生的收入最高,即便是院级领导,通常也要给一线的患者看病。

往往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收入最低,使得老师们都以脱离教学为奋斗目标,或去工勤教辅岗位,或谋个一官半职。

在医院,头发花白的老医生还在给患者看病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因为那代表人家医术高、能力强,

而在学校,头发花白了还在教书的老师是让人看不起的,因为那基本上代表了没门路、没本事。

如果一线教师的收入是在学校里最高的,那么,这样的现象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教师职称关系到每个老师的切实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凝聚力,当一个学校的职称评聘不公平不合理的时候,这个学校也很难谈发展了。

所以,打破中小学教师现有的分配制度,让收入真正向一线教书的老师倾斜,势在必行。

而让教师职称和收入不再直接挂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现在事实上的职称工资终身制,已经让评上职称的老师失去了教书的动力。

而职称名额的限制,又使得评不上职称的教师心灰意冷。

让一线教书的老师评上最高的职称、挣最多的钱、受最多的尊敬,这样的教育改革才有希望。

5

网友观点

观点一:

按照职称评审制度,这种情形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后勤老师和接送校车的老师,没有任教科目,没有班主任经历,是不符合晋升职称条件的。

但是,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学校里有狠常见,这就是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有些老师直接把原因推到校长头上,校长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作为老师,就没有责任吗?

没有任课的老师,没有班主任经历的老师,民主测评时,是怎么通过的?民主测评环节,是教师对评审老师的“评审”,可以说是第一关,但是通过了,这跟普通老师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吧?

有问题抱怨,找责任推向他人,这是现在人的通病。校长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老师不把关,如果我们老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测评一定是过不了关,过不了这一关,就谈不上晋升!

文章说的这个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些后勤、接送校车的老师,是晋升职称后,因为年老体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被调剂到这位工勤岗位上的。

这种情况,个人觉得应该可以理解,毕竟,现在学校岗位设置不是很科学,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硬性的规定。学校对于老教师的一点照顾,也无可厚非。人总是要老的,老教师的今天,就是年轻教师的明天!

观点二

这个我可以回答大家。能干后勤的老师,和接校车的老师,那都是学校的俏活!不是领导的嫡系或者给领导拿钱,是干不上这个活的!学校里所有的荣誉都校长说的算!所以,一线的倔强的,不溜须捧屁的,都不会评上的!

观点三

评上高级估计就老了,很多人为了评职称拼劲全力,一评上就泄气了…说明不是真正的优秀教师,是受功利心驱使的职称奴隶而已!我也是高级,评上10年了,现在是班主任。我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教育教学轻车熟路,辛苦并不痛苦!

观点四

“后勤老师和接送校车的老师都评上高级了,而一线教师聘不上”,谈一点看法,我想应该是这样一种情况:

有一些老师评上高级职称后才到了后勤才开校车接送学生。如果一直在后勤工作或开校车接学生是聘不上高级职称的。除非兼课。只要兼课就是以一线教师的资格参评。

至于评上高级职称到后勤工作或开校车接孩子仍然拿高级职称工资的问题,我想全国各地都是一样,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高级职称就基本上是终身制。

现行的职称制度,一般情况下,一线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就50开外了,应该是摸爬滚打过来的,评上高级职称是给了一个名份,得到了认可。

再加上有的老师体弱多病,没几年该退休了,到后勤工作,离开三尺讲台,应该是人之常情,都是要从这个时候过的。

来源|《瞭望》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