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啥一下雨就成海?

王乾


这是个违背事实的提问,也是个缺乏常识的提问,更是个值得商榷的提问。

一、提问违背事实

下雨是个自然现象,水是生命之源,不下雨的地方恐怕早就是“万径人踪灭”了。

看海,什么叫海?武汉市的排涝系统这几年在全国做的够好了,不遇到极端天气,一般雨量都是雨停水干。雨污分流,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水共治”的概念,“四水共治”即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2018年全市共计划实施“四水共治”项目446个。具体包括:

(一)安排防洪水项目60个。

(二)计划安排排涝水项目150个。

(三)安排治污水项目171个。

(四)安排保供水项目65个。

提问者或是没来过武汉,或是存有对武汉原来的印象,或是在媒体上断章取义,道听途说,以偏概全。



二、提问缺乏常识

武汉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长达13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268毫米,多集中在6—8月。

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为644毫米。我在北京生活的几年,碰到过两次50毫米的降水,低洼地段水没车顶,小区内外马路上同样无法行走。平时盼不到降雨,天天带口罩出门,家里的口罩都是批量购回。

国内其它城市如遇到象武汉这样的200+毫米的突然降雨,那不是看海,是看洋了。

武汉是个降雨量多且降水集中的城市,这是它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的。武汉市内有166个湖泊,这既能囤下大量的天然雨水,也可洁净气候。

什么情况下武汉下雨能看海?那是极端年份,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长江全流域长时间降雨,上游猛涨,三峡水库达到设防水位,必须泄洪,而武汉上游的荆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水满为患,下泄量大,而长江流域武汉下游水位托高,水流过慢,托住了武汉的水位,上游的来水量超过下游的排泄量,洪水聚集在在中游的武汉,二是武汉市内湖泊已水满,向长江排不动,因为长江水位托住了市内的排水口,而且向长江排水还要顾及下游的安全,如果这时武汉再降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甚至连续下雨,市内湖泊都会成一片汪洋,有的学校还能划船,而且这个水三四天都排不完。但这是很少见的。今年到现在为止也没听说长江流域有强降雨,有洪峰什么的。况且南水北调后,丹江口水库对汉江的来水减少,长江三峡的排水可以通过人工运河部分流经汉江,虽然这些来水还是在武汉汇入长江,但还是可以应急的。



三、提问值得商榷

下雨本不是坏事,西北缺水,人口稀少。北方雨少,要从南方调水。武汉降雨量多,本是优势,被这些无知的人说成短板,还用了“一……就……”的语句,武汉什么时候一下雨就看海?今年过了一多半,下雨天不少,谁在武汉看到海了?

要用“一……就……”,我看是某些人一提到武汉就要喷,“大县城”、“看海”、“武大郎”、“武二郎”等等,这种人见不得武汉好。不知这种人懂不懂历史,没有武昌辛亥首义推翻封建帝制,没有武汉革命党人的奉献精神,中国人还要继续摸萦。

不存在武汉一下雨就看海这种伪命题,充沛的雨水造就了武汉人的精灵和水灵。相比那些半年不下雨的地方,相比那些抽地下水的地方,相比那些造人工湖的地方,武汉的天然优势更适合人们居住。

雨水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最好礼物,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我们更应该珍惜!


无语石1


‘’一场雨,把我困在这里‘’这句歌词来形容大多数时候盛夏的江城一点不为过,那么为什么一下雨,江城就变成了东方威尼斯呢?


1.雨量超标,超出排涝系统应对强度。

按照市政设计规范,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来设计排涝系统的,武汉也不例外。一年一遇的标准只能承受24小时内累积降水100毫米,而武汉夏季最大降水量每小时都能达到60、70毫米。

2.排涝系统建设不完善


每次下大雨涝成海后市民都会拿这张图来打市政府相关工作者的脸,可能政府确实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这远远不够啊,根本不符合武汉实际情况,不是市民朋友不宽容,你政府再苦也应该把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吧。

3.地理环境因素

江城、千湖之城的封号不是随便给滴,而武汉被称为‘’火炉‘’也不是盖的。夏季蒸发旺盛,水蒸气被源源不断的从河湖中输往大气,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水滴,武汉可是大水滴!而且武汉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河湖水位也很有可能漫入道路。

4.谣传的玩笑

众所周知,武汉拥有众多高校,100多万大学生,而其中的一些人古灵精怪,脑洞大开,将武汉内涝的情况发布在网上,图片或取自实际,或是p的图,不断的转发传播,一传十十传百,就有了看海的浩大场面。我就经历过学校里的人把操场积水的图p上船,弄出一副湖中游泳的感觉,而图片却以转发的形式不断的传播。

写在最后,城市下大雨内涝怎么说也算是一道风景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讨厌内涝,看看这学生,终于找到了英雄救美的机会!



总之武汉目前也实施了一些改善内涝的措施

我想再过几年武汉的内涝状况会有所改善吧!


亦雨侃世界


去年夏天,强降雨多次突袭湖北武汉,武汉全市雨量监测点有65个超过200毫米降雨,其中27个甚至超过250毫米,全城陷入一片汪洋。相信有经历过去年水灾的人都会有很深刻的记忆,我所在的大学因为被水淹后无法开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是提前进入了暑假。

城市的道路上,不得不开起冲锋舟营救被困人员。这一切都不再是“春天来武汉看樱花”、“夏天来武汉看大海”这样的轻松语态能够表达清楚的。于是不断有人在发问,为何武汉能“看海”?这个问题甚至有了官方回应:雨大、地势低、排水能力差。但是,今后水可能还会大,武汉能否不再“看海”,出路在哪里?背后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206处渍水路段中,雄楚大道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主干道,这条长12公里宽50米的城市主动脉,途径武昌、洪山、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三个行政区,沿途有十余所高校,及大型商业区和住宅区,是武昌新城区的一个象征。但在这次城市内涝中,这条大道多处路段出现渍水,而且因为地势低洼等原因,渍水抽排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



卫星图像对比 渍水区域过去是水田湖面

“这个地方为什么会经常渍水,因为以前,它就是南湖的北滩,北侧有很多湖汊,甚至是一些湿地。”华中科技大学的夏增民教授指出,随着雄楚大道及周边道路修建以后,这个地方慢慢城市化了,“所以在强降水集中的时候,这个地方水就排不出去。”

从超过历史极值的降雨量以及周边南湖、汤逊湖水位均超警戒线的现实情况来看,雄楚大道渍水或许事出有因,但武汉大学遥感学院所掌握的2000年与2009年的卫星遥感图显示,很多曾经是属于水田的湖面,2009年时就不见了,“很明显这一块被填了,然后就变成了城建区。”武汉大学遥感学院研究员刘聪说。



而从另一张地图可以看到,雄楚大道的多处路段,其实就压在已经消失的南湖湖汊上,而从雄楚大道沿珞狮路往南,两公里之内的文治街、文馨街,也正是南湖左边被填掉的那块水田。直到9日,这些区域依然陷在齐腰深的渍水之中,是此次武汉内涝最为严重的地方。


承诺3年投资130亿元治理,钱花哪了?

在中国,大雨让城市经历过内涝的事情并不少。粗略统计,中国居然有60%多的城市都受过内涝。这其中不可思议的是,还包括着沈阳这样的北方相对比较旱的城市,而其中被严重浸泡超过12个小时以上的,都超过了16%。但是,在这些被泡过的城市中,武汉的名气是最大的。
为了告别“看海”的尴尬,武汉市六年前就因内涝问责过水务系统的四名官员,而四年前更是承诺三年时间投资130亿元,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加强清淤疏浚、推进污水处理建设,让中心城区在大暴雨时也告别“看海”。

民众不禁要问,这“130亿”到底花在哪了?

国家减灾委委员程晓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因为这个130个亿根本就花不出去,到现在才花了40个亿,原来规划里想的工程提高能力的事情还没做,并不是都实现了。”


程晓陶表示,真正做起来才知道排水系统改造起来很难,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将会是一个持久战,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了。

毕竟,地下管网的改造不像交通疏堵那样,哪里卡了就把它拓宽。已经埋在地下的管道要加粗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些地方历史上它就是发挥天然调剂雨洪的作用的地方,现在你人占进去了,你把它盖成楼房了,这种现象并不是说只有武汉有,只有南湖有,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程晓陶说。

快速城镇化不断填埋蚕食湖面,水无处可去导致城市内涝。

经历了大雨袭城,武汉积水严重的地区,大多集中在新建的道路、地铁站、下沉式立交桥,特别是那些填湖而建的新开发区域。武汉近年来不断面临内涝尴尬时,其城市快速发展中地下管道建设滞后、湖泊被填埋蚕食也引发广泛关注。

据武汉市水务部门统计,素有“百湖之城”美誉的武汉,其中心城区的湖泊已从建国初期的127个,急剧萎缩至如今的38个,湖泊调蓄城市降雨,缓解内涝的功能越来越弱。一座历来地势低洼的江城,城市里的水变得无处可去。而随着城市建设的提速,武汉第三大湖南湖也在不断被填埋蚕食,湖面面积急剧萎缩。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后,目前武汉承载人口数量已过千万。在1998年曾被外洪威胁命悬一线的武汉,为何如今却遭遇来自内涝的更大威胁,甚至成了城市治水之困的样本?

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急剧扩张,房子越修越多,河占了,湖填了,水没地方流了自然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我们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落后,先地上后地下又使得这些水排不出去。这也是为什么从2006年以来,每年受淹的城市都会超过100座。相信今后这个数字不会减少只会增多,被淹将会是一种常态,我们当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之相处,减少损失。



“前面你欠帐太多,后面的压力还会持续加大。”程晓陶指出,如果我们不吸取前面的教训,继续采取这种粗狂的发展模式,“先地上、后地下的人与水争地,那我们今后的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其实,这些问题不只武汉有,其他城市也不少。这次武汉被严重浸泡无疑给所有发展中的城市带来警示,今后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还要多努力。


半月禾的大长腿


城市排水系统越来越好,长期生活在武汉的人是能感受出来的,目前还不够好也是事实。

就今年的情况来说,问题主要不是在排水系统上面。最近一段时间武汉乃至湖北一直是暴雨天气,连续多天24小时降水量达到200mm至400mm,相当于一天之内下了北方半年的雨,长江河湖水位持续上涨,部分河湖甚至高于堤面,排水系统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雨水无处可排。最近武汉洪水内涝很大程度上是填湖建房,填湖造地导致的恶果。


中华城市行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古诗,把湖北武汉的地形地貌做了一个形象的描述。

滨江滨湖,这里有147个大大小小的湖泊。

我们只说说几个主要的中心区,其中汉阳区有7个,分别是: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莲花湖、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

桥口区有张毕湖、竹叶湖。江岸区有塔子湖。

武昌区有紫阳湖、四美塘、水果湖、内沙湖。

洪山区就更多,有大大小小17个湖泊。东湖是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33平方公里,东湖早期跟长江相连,因长年江水泛滥造成水灾。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在长江和东湖之间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并开了两个闸口:武泰闸、武丰闸,从此再少有大的水患,确保了武汉安泰与丰收。

由于武汉特殊的地理环境,长江的设防水位就等于武汉路面最低处路面相平齐。每到长江泄洪时,长江水位都高于武汉市多城区道路,会造成排水困难。

如此多的湖泊,如此多的蓄水量,如此的低洼地势,遇到长时间的大雨势必会成一片汪洋……


心的菩提8


大家好,我是教育帮帮主,欢迎订阅【教育帮】。

为什么武汉频遇内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领域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认为,首先是城市在短期内急剧扩张,快速的城镇化挤占河湖,扰乱水系。

据介绍,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城”,城市水域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湖泊在内的各类水体不断被填塞挤占。

程晓陶说,以前郊区和农村是可以调蓄雨水的,变成城市后,不仅不能调蓄雨水,还增加了排水量。而且,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先地上,后地下,基础设施跟不上,一些新建小区甚至没有排水管网。

程晓陶表示,武汉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东湖本来可以作为最大的调蓄池,但是现在因为担心污染湖水,在湖周边采取了雨污截流的措施,雨水不能进湖。

此外,武汉的排水设计标准也被指严重偏低,设计暴雨重现期平均仅为一年。

程晓陶说,排水系统的改造要比交通的改造困难得多。“交通可以上坡,也可以下坡,哪个地方卡住了,把哪个地方放宽就可以了,但管道不行。”他表示,首先,加粗管线必须全线加粗,只把局部加粗,一点用都没有。其次,管道需要有比降,越来越低,才能保障水向外流,所以排水系统改造起来很难,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

程晓陶表示,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前期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后期城镇化压力又持续加大,内涝问题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需要持久战。相关部门部署也应该按持久战来部署,并且要多方参与,不能急于求成。

“最基础的,还是要做好排水管网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增加削峰、减污的措施,比如调蓄池。”程晓陶表示。


乐冰老师


我不在武汉居住,那里的看海在央视的新闻中,略知一二。

少言几句,武汉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长江三角地带,且大小湖泊多,有的地方地势低,有点地方和长江水平面一样。这样的地形,而且又爱下暴雨,加上城市网管的各种原因,马上就成了城市内河。

不光是武汉,前一阵,兰州下大暴雨,兰州市区也成了内河,兰州人诚邀大家到兰州来看海!

这是好多城市的垢病,城市网管老旧,一下大暴雨,就成了内海!

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加大管理和建设!


一叶幽兰9


武汉用于排水系统建设的130亿,武汉那130亿主要用于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建设,跟远城区,郊区没关系,前段时间下雨中心城区路面都见不到积水,还算是卓有成效的。降水量是指一段时间的降水平摊到一个地区的水深,但是水往低处流,所以,低洼地区的积水比降水量大得多,北京100毫米不到的降水量都把北京淹得够呛,何况武汉这段时间降水超过300毫米,甚至有的地方一天就两百多毫米。 排水系统分排雨和排污两个管网系统,排雨是将雨水排到江河湖海里,现在武汉的江河湖都要蓄满了,请问往哪里排,关于爆破的问题,降水较多的大城市都会将一些经济落后,地广人稀的地方设置成泄洪区,必要时要炸毁堤坝泄洪以保证城市核心区的安全,这就是法律中的紧急避险。 梅雨和厄尔尼诺。梅雨,又称江淮准静止锋,是北方冷气团和南方暖气团于每年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相遇并停留于长江沿线形成锋面雨,造成长江沿线长期普遍降雨,季风又有其不稳定性,今年季风来得早,去的晚,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武汉也就雨多,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中太平洋靠近赤道地区海水异常高温的导致的,这影响了洋流,使得西太平洋暖流加强,东太平洋暖流减弱,暖流又是输送水汽的,因此,西太平洋降水偏多,东太平洋降水偏少,再加上季风的影响,所以武汉这段时间持续大到暴雨,降水量接近武汉全面的三分之一。 武汉正在努力,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指责。


众㤗汽车


今年的大雨,作为在武汉生活了40年的我,印象中的确极少见到。时间长、雨量大,还是在汛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三峡大坝的调峰,武汉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会承受多大的压力。内有大雨,外有洪水,这不是排水不畅的问题了,自然灾害就是自然灾害,困难面前,不需质疑,不要抱怨,需要团结和勇气,需要动力和行动。

现在的网络大v太多,键盘侠太多,有时候真的很让人寒心!


自在0114


说个上面没说到的原因,武汉地表水多,加上温度高,水汽蒸发量非常大,再加上武汉正好处于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热空气交锋的地带,冷热交汇,所以雨量大也比较正常。至于城市排水系统,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一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以前也是一样的,但是别人用了一百多年来改造,所以,我们的国家需要时间来进化,也许还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来实现目的。这个就跟西方国家水管都是直饮水一样,难道他们一开始就是直饮水么?时间,最重要的是时间,还有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