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为什么说来自湖北麻城孝感的最多?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题主说的“麻城孝感”应当是麻城孝感乡。对于麻城孝感乡是否存在其实存在一定争议,但早在1997年,著名学者葛剑雄就考证证实了麻城孝感乡的存在,即今天黄安县城关镇一带,随后四川学者陈世松、麻城地方学者凌礼潮等都对地名进行了细致考证,证实了葛剑雄先生的观点。

麻城孝感乡迁入四川的数据,据民国《简阳县志· 氏族志》所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该县349族两湖籍移民中,自称来自麻城者有239族,占68.5%, 其中自称来自孝感乡者, 有228族,占麻城籍的95.4%。但正如题主所问的一样,麻城孝感乡只是一个乡,至多只占今红安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口迁往外地,那么至于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量:

首先,因为元朝末年麻城等地是农民起义的中心之一,麻城人邹普胜辅助罗田人徐寿辉建立了天完政权,麻城与罗田在明清时期均属黄州府,所以天完政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麻城即罗田附近人,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以后,随州人明玉珍正率领湖广籍士兵在四川作战,可能其中麻城籍较多,或者较有影响,遂以麻城孝感乡为祖籍地。

其次,是麻城孝感乡是一个移民中转站。如四川庐州《王氏族谱》序言所说:

“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人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庐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王氏先祖在麻城孝感乡居留的时间才两年多。类似的事例应当不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已经不记得祖籍地,只有麻城孝感乡这一地名,遂称麻城孝感乡。类似的情况还有“江西瓦屑坝”,恰好是在麻城及所属的黄州府,众多家族都称元末明初来自“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而据清代以及现代学者考证,瓦屑坝其实也只是一个小地名,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迁出,所以其同孝感乡类似,也是作为一个移民中转站。

最后,就是冒籍现象的存在。不仅是本县其他乡的人冒籍(也有可能孝感乡裁撤以后,原属居民仍然自称孝感乡人),还有麻城县以外,其他湖广籍的人冒籍,如曹树基考证,民国《云阳县志》称该县向、何、谭、孙、于、张、贾、李、王诸大姓,都是“明洪武年间自麻城迁入”,曹认为“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 是不可能迁自麻城的。”也就是其他湖广籍冒称麻城孝感乡。

其实,麻城孝感乡像历史上的江西瓦屑坝、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宁化石壁、南雄珠矶、江苏苏州间门、南京柳树湾石门坎一样,分别为湖广人、华北人、客家人、华南人、苏北人、云南汉族的根一样,不过是一个移民来源地的象征意义的祖地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取得入住权,所以会有附会等,意图以同乡之谊建议一种联盟,甚至续及联宗。

参考文献

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陈世松:《“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

凌礼潮:《麻城孝感乡移民考》


楚邾


我是湖北麻城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一些我个人的见解。

湖广填四川,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也有历史依据可查。明末农民军起义,张献忠在四川屠城,导致四川人口锐减,于是从湖广移民过去。

湖广是哪里?明朝以前,湖广的范围很大,明清两朝,是湖北和湖南两省。这两省处于全国的最中心,历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一说。

但是移民四川所说的麻城占一半,这句话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虽然现在说有官方记载,麻城孝感乡移民四川,包括有很多四川人说祖籍是麻城孝感乡,还来麻城寻祖。麻城现在没有孝感乡这一地名,至于以前有没有,这个还真不确定,所以不敢乱言。

麻城建有一个很大的移民公园,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还有寻根文化。邓小平的胞弟邓垦曾说他的祖籍是湖北麻城,还有李鹏的祖籍也是湖北麻城,这都是他们亲口所说。

按说这么多真凭实据,我没有理由置疑,但我仍然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麻城是一个县级市,现在为黄冈代管,在历史上从未做过州府之地,而且它处于大别山,今天的人口也不过120多万,我不知道明末是多少人,但也不至于将麻城的那么多人口移民到四川去。有人说并不是麻城人移民,麻城只是移民的一个集中地。

麻城是黄冈诸县中离长江较远的一个山城,移民四川应该是溯江而上,那么不在江边上集合移民,跑到麻城这个山城来集合移民是为什么呢?

另外我的一个置疑是,黄冈地区历来做为州府之地的只有黄州和蕲州,这两个地方文化名人辈出,而麻城呢,恕我孤陋寡闻,除了建国后出了开国将军之外,还真未出过什么历史文化名人,而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炒作文化,而麻城又无文化可炒,那么移民和寻根文化就被迫不及待地抓住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进行讨论。


十年读书


请读一下已找到的孝感乡都碑记就会明白为什么麻城人在四川那么多人。

那是因为古时不计划生育,麻城孝感乡地狭人多,只要人口过多,只能移民,每次成群结对出走很多,其中因孝感乡在麻城举水河冲积平原上,人口最多,所以孝感乡出去的人最多。

很多人只以为是湖广填四川中的麻城人那部分,却不知从元未到清朝后期几百年来,麻城民间自发移民不断。

古时麻城人相信是多子多福,一家生十个八个不是奇闻,三五个只是平常之家,这人一多,长大后地不够种了,所以几百年麻城民间有一种说法,挑着家谱往西走,就不会饿死。小时候我听老人说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往西走就能生存,现在知道了,西边有天府之国的四川,那里有同姓同宗的人。

有人说,那为什么别的地方没去四川?

我分析三个原因,一是民风民俗不同,像有的地方就不愿多养孩子,苏东坡流放黄州时,就被当地的溺婴恶俗吓的几天睡不好,当地人一般生两子一女,再生下来就放在水中溺死。

二是麻城人去四川早,元未麻城就有几万人参加红巾军入川,明未跟随张献忠入川已有几万,这些人中有部分后来在当地定居下来,发现四川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导致后来去四川的人越来越多。所谓人多势众,就不怕别人欺负了,能抱团生存,后来去四川的麻城人都说是孝感乡的,甚至有些不是麻城的,为了生存也冒认从麻城孝感乡来的。

三是麻城是山区,在农耕时代养不了多的人,而湖北大部分地方是江汉平原,在家乡就能生存,何必外出。

孝感乡在明中期被撤的原因就是人口出走太多,当时麻城县令姓陈,认为这么多人从这里出走,这个地名应保留下来,于是三次上书朝庭恢复孝感乡而未成,后在原乡都之旧地立一孝感乡都之碑,后有人作碑文,存于家谱之中,此文清楚记载孝感乡一事。

不管怎样,当年麻城孝感乡就是一张生存符,她护佑一代代移民在川生根发展。


清风打雷


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民殷地富自古以来就是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南宋时侯人囗一千多万,每年给国家贡赋占全国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未年蒙古人攻入四川,与南宋拉据战几十年,别看四川人生的又黑又小但抵抗蒙古人最坚决。蒙古大汗蒙哥就死于钓鱼城下。经过战乱以后,四川人口锐减,丁口稀若星晨。元朝近百年发展,人口都没有繁殖起来。四川省贡赋排全国倒数第四。元未战争以后,徐寿辉部下明玉珍带十几万部下和无地农民从湖北来到四川。明建立后投降了朱元璋。明朝曾大量向四川移民。经过明朝二百多年的发展,明末时四川人口恢复到四百万人左右。张宪忠领导的起义军进入四川以后建立大西政权。大西军与四川地主武装长期混战。清军攻入四川以后,张宪忠战死。他的部下孙得旺和刘文秀在川北与清军多次激战。后来吴三桂等发动三蕃之乱,又把四川当了七年战场。等叛乱平定的时侯,四川省人口死亡逃离殆尽。到康熙二十四年时,全川人囗仅剩六十万人上下,。为解决税收和贡赋,清政府开始从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多省向四川大规模移民。朱德元帅的祖先就是来自两广的客家人。历史上把这次移民叫两广填四川。这次移民中以湖北孝感地区最多。因为从进川路线上看,孝感这条线离四川最近,先下手为强。孝感麻城人去的人最多,占据的都是田园肥沃的地方。因为孝感麻城地区有很长时间移民四川的历史,张宪忠从湖北攻入四川带去很多麻城人,血缘关系多,移民也就多。后来清政府积极推广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移民,到清朝未年四川人口迅速增涨到三四千万,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几经战乱又回复到昔曰生机。


关东侠客


很多四川人一被问到“湖广填川”时,祖籍来至哪里?就会说是来至湖北麻城孝感,其实这应该说都是一种误导!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那时这种大规模的移民,是由官方政府组织的,可能当时的麻城孝感是一个积聚点,周边县市的民众都要到那里集合,然后再从孝感统一一起移民到四川才更加合理!据说当时很多人不愿意移民,官府就把大家的双手绑着,途中需要大小便,再解开,才有了四川人说上厕所方便说成“解手”一说。移民到四川的人那么多,大多数都来至湖北麻城孝感是绝对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这部分人除去来至湖南,广东,广西的。


盛唐氏111807996


填四川、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移民潮。四川有张献忠剿四川和湖广填四川的传说,历史并没有记载张献忠剿四川这一事件,关于四川人口为什么会突些大量减少,至今是个谜。但湖广填四川是真实的。清朝康熙年间,沃野千里的四川人口才几十万。整个重庆才几百户人家。为了恢复四川的繁荣,康熙颁布了“填川诏”。鼓励全国向四川移民,还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四川周边地区纷纷向四川移民。很多四川老一辈人都说祖籍是湖北麻城,也许湖北麻城人口多,移民到四川的人口多吧,湖北麻城也是湖北很多移民到四川的必经之处,这也是一个原因。这次移民持续了几十年,移民人口一百多万。


leimingcai


我直接来几张图吧,明初是江西填湖广,清初是湖广填四川,因此川渝一带人移民时间不长,最长也就三百来年,短的才一百多年,总体上移民是个动态过程,从清初到清末,具体历史还是查阅有关资料,总体上移民由于经济交通等原因,祖籍地的很多传统文化都丟了,特别是宗祠,湖北靠江西这边基本每村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