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阈值,我们离“温室效应”只有1℃

地球怎么了

近日,北半球连续出现高温天气,热浪席卷了亚欧美非的多个国家。据CNN报道,瑞典、冰岛、芬兰、挪威这些深入北极圈的国家,今夏的气温已经破纪录了。7月初,加拿大和日本的持续高温,分布造成两个至少各70人死亡;韩国某地7月最高温达到了40.3摄氏度,打破了111年来最高纪录,导致近30余人丧生。

连北极地区的温度也来到了32℃。关于北极过热导致北极熊死亡的报道,让我们不禁想问,地球怎么了?

行星阈值,我们离“温室效应”只有1℃

* 图1,来自视觉中国

消失的北冰洋

关于北极熊的生存及数量问题,键盘侠们又是各种信息漫屏飞舞。不过有图有真相,让我们穿过这些干扰,借助NASA的照片来看一看北极究竟怎么了。

NASA的卫星于2014年拍摄了南北极的冰盖,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南北极的冰盖在夏季都是明显减小的,而北极冰盖的夏季消融的更加明显。

据预测,1)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 ~ 3℃时,夏季北极海冰将消失。2) 如果上升超过5摄氏度,冬季北极海冰也将消失。目前,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的水平提高约1℃,并且在以每十年约0.17℃的速度上升。也就是说,科学家们所预测的地球温度上升1~3℃所带来的夏季北冰洋消失正在发生,并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可感知的强烈气候变化。

行星阈值,我们离“温室效应”只有1℃

行星阈值,我们离“温室效应”只有1℃

*图2,来自NASA于2014年拍摄

行星阈值

国际气候研究小组近日(8.6)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发表了对地球温度变化及其对地球系统影响的综述性文章[1]。科学家们综合过往的研究,指出地球平均温度应当保持在一定的"行星阈值"范围内,一旦突破阈值上限,地球将进入不可逆的温室状态"Hothouse Earth"

地球目前处于"冰期-间冰期"循环中相对温暖的间冰期。间冰期内地球温度相对温暖,环境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地球上存在的多样化的自然系统能够吸收大量碳,避免其进入大气层导致温度升高,保证地球的稳定状态"Stablized Earth"。

行星阈值,我们离“温室效应”只有1℃

*图3,来自引用文献[1]

但是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已经接近于地质运动,成为对气候环境产生影响的强烈因素之一。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达到了过往120万年的历史最高温度(工业化前温度+1℃)。

过量的碳排放已经将地球系统推到了"稳定-温室"的岔路口。如果碳排放继续有增无减,地球温度势必将超过"行星阈值"的上限,整个地球系统可能将被推离冰期-间冰期的循环,以不可逆转的态势进入温室时代。

阈值上限 = 工业化前地球平均温度 + 2℃

为了保证地球的"稳定"状态,我们需要保证平均气温不超过工业化前地球平均温度+2℃。换而言之,我们已经消耗掉了一半的额度,距离上限值只有0.5~1℃的空间。(科学家认为+1.5℃更安全)

行星阈值,我们离“温室效应”只有1℃

*图4,来自引用文献[1]

  朋友变敌人

那么,地球温度突破了上限,进入温室时代,对人类将意味着什么呢?

科学们指出,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永久冻土等自然系统,能够吸收并储存碳,从而有助于人类避免因碳排放增加而带来的温度升高等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十大自然反馈系统“是帮助人类维持地球宜居环境的重要朋友。

行星阈值,我们离“温室效应”只有1℃

*图5,来自引用文献[1]

人类的努力

也许,我们现在看到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与气温升高超过2℃的风险没有直接联系。也许,一两个世纪之内,人类可能也感受不到“温室地球”可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

然而,这些异常的气候现象却正给人类敲响着警钟,“地球对气温升高的敏感度比以往人类所能认知的程度要高”。一旦超过“行星阈值”的上限,人类可能将独自面对一系列"巨大的,突然的,但无疑是破坏性的"地球变化,而届时我们将对此无能为力。

行星阈值,我们离“温室效应”只有1℃

*图6,来自网络

面对温室效应,停止燃烧化石燃料,大量种植树木,保护森林,等等等等的措施,或许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或许这些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远了。

Don't do nothing before you can do everything. 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

1,食在当季,购在当地,减少外卖快递以降低运输碳排放;

2,减少一次性用品特别是石油类制品的使用;

3,选择单车,拼车,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交通碳排放;

4,拔掉待机状态电器的插座和未充电的插头;

5,夏天空调调高2度,冬天取暖调低2度;

一个人的改变是杯水车薪,一群人的改变是积水成渊!做好我们自己,用微小的力量改变世界!

[1] Steffen,W. Rockström, J. et al. Trajectories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Anthropocene. Proc Natl Acad Sci, (2018)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0141115

[2] Behrenfeld, M. J. et al. Biospheric primary production during an ENSO transition. Science 291, 2594–2597 (2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