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閾值,我們離「溫室效應」只有1℃

地球怎麼了

近日,北半球連續出現高溫天氣,熱浪席捲了亞歐美非的多個國家。據CNN報道,瑞典、冰島、芬蘭、挪威這些深入北極圈的國家,今夏的氣溫已經破紀錄了。7月初,加拿大和日本的持續高溫,分佈造成兩個至少各70人死亡;韓國某地7月最高溫達到了40.3攝氏度,打破了111年來最高紀錄,導致近30餘人喪生。

連北極地區的溫度也來到了32℃。關於北極過熱導致北極熊死亡的報道,讓我們不禁想問,地球怎麼了?

行星閾值,我們離“溫室效應”只有1℃

* 圖1,來自視覺中國

消失的北冰洋

關於北極熊的生存及數量問題,鍵盤俠們又是各種信息漫屏飛舞。不過有圖有真相,讓我們穿過這些干擾,藉助NASA的照片來看一看北極究竟怎麼了。

NASA的衛星於2014年拍攝了南北極的冰蓋,從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南北極的冰蓋在夏季都是明顯減小的,而北極冰蓋的夏季消融的更加明顯。

據預測,1) 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1 ~ 3℃時,夏季北極海冰將消失。2) 如果上升超過5攝氏度,冬季北極海冰也將消失。目前,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水平提高約1℃,並且在以每十年約0.17℃的速度上升。也就是說,科學家們所預測的地球溫度上升1~3℃所帶來的夏季北冰洋消失正在發生,並已經給人類帶來了可感知的強烈氣候變化。

行星閾值,我們離“溫室效應”只有1℃

行星閾值,我們離“溫室效應”只有1℃

*圖2,來自NASA於2014年拍攝

行星閾值

國際氣候研究小組近日(8.6)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發表了對地球溫度變化及其對地球系統影響的綜述性文章[1]。科學家們綜合過往的研究,指出地球平均溫度應當保持在一定的"行星閾值"範圍內,一旦突破閾值上限,地球將進入不可逆的溫室狀態"Hothouse Earth"

地球目前處於"冰期-間冰期"循環中相對溫暖的間冰期。間冰期內地球溫度相對溫暖,環境適宜人類居住。而且,地球上存在的多樣化的自然系統能夠吸收大量碳,避免其進入大氣層導致溫度升高,保證地球的穩定狀態"Stablized Earth"。

行星閾值,我們離“溫室效應”只有1℃

*圖3,來自引用文獻[1]

但是工業化以來,人類活動已經接近於地質運動,成為對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的強烈因素之一。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得目前地球的平均氣溫達到了過往120萬年的歷史最高溫度(工業化前溫度+1℃)。

過量的碳排放已經將地球系統推到了"穩定-溫室"的岔路口。如果碳排放繼續有增無減,地球溫度勢必將超過"行星閾值"的上限,整個地球系統可能將被推離冰期-間冰期的循環,以不可逆轉的態勢進入溫室時代。

閾值上限 = 工業化前地球平均溫度 + 2℃

為了保證地球的"穩定"狀態,我們需要保證平均氣溫不超過工業化前地球平均溫度+2℃。換而言之,我們已經消耗掉了一半的額度,距離上限值只有0.5~1℃的空間。(科學家認為+1.5℃更安全)

行星閾值,我們離“溫室效應”只有1℃

*圖4,來自引用文獻[1]

  朋友變敵人

那麼,地球溫度突破了上限,進入溫室時代,對人類將意味著什麼呢?

科學們指出,地球上的熱帶雨林、永久凍土等自然系統,能夠吸收並儲存碳,從而有助於人類避免因碳排放增加而帶來的溫度升高等負面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十大自然反饋系統“是幫助人類維持地球宜居環境的重要朋友。

行星閾值,我們離“溫室效應”只有1℃

*圖5,來自引用文獻[1]

人類的努力

也許,我們現在看到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與氣溫升高超過2℃的風險沒有直接聯繫。也許,一兩個世紀之內,人類可能也感受不到“溫室地球”可能帶來的最嚴重的影響。

然而,這些異常的氣候現象卻正給人類敲響著警鐘,“地球對氣溫升高的敏感度比以往人類所能認知的程度要高”。一旦超過“行星閾值”的上限,人類可能將獨自面對一系列"巨大的,突然的,但無疑是破壞性的"地球變化,而屆時我們將對此無能為力。

行星閾值,我們離“溫室效應”只有1℃

*圖6,來自網絡

面對溫室效應,停止燃燒化石燃料,大量種植樹木,保護森林,等等等等的措施,或許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但或許這些都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太遠了。

Don't do nothing before you can do everything. 從自己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

1,食在當季,購在當地,減少外賣快遞以降低運輸碳排放;

2,減少一次性用品特別是石油類製品的使用;

3,選擇單車,拼車,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交通碳排放;

4,拔掉待機狀態電器的插座和未充電的插頭;

5,夏天空調調高2度,冬天取暖調低2度;

一個人的改變是杯水車薪,一群人的改變是積水成淵!做好我們自己,用微小的力量改變世界!

[1] Steffen,W. Rockström, J. et al. Trajectories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Anthropocene. Proc Natl Acad Sci, (2018)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0141115

[2] Behrenfeld, M. J. et al. Biospheric primary production during an ENSO transition. Science 291, 2594–2597 (2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