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書講述了被遺落的臺灣故事,這本書的名字叫作《在臺灣發現歷史》

《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寫臺灣歷史的書不少,從人物視角著眼的則不太多。這本書的作者楊渡用細膩的文筆,從消失的凱達格蘭族,到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在大時代的颶風中飄蕩的簡娥和湯德章,再到鉅變下的1945年、“二二八事件”中沉默的母親林江邁、迷霧中的將軍李友邦等,用一個個故事串聯起了臺灣史上的關鍵片段,記錄下那段溫暖悲哀,鮮活而又荒謬的歲月。

歷史學家錢穆曾經說過,對於歷史,我們應該抱有一份“溫情與敬意”。楊渡的筆是有溫度的,他所記錄的人物,構成了臺灣歷史的重要部分,那些有情有義的故事說明歷史不只是年表、數據。無數的個體生命書寫了歷史的篇章,他們的悲歡離合,訴說著時代的痛楚與歡欣。

《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這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

1. 第一部分以《最後的凱達格蘭人》為開篇,作者用文學的筆觸,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這個消失族群的歷史。寫這篇故事,是為了向臺灣原來的主人致意。雖然他們永遠消失了,但依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還是要存著深深的感念之心。

2. 第二部分講述了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五十年間,臺灣人與日本人的關係。從早期的民族衝突到武裝對抗,再到後來的矛盾中有合作,甚至互相協作,這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真實的過程。其中的故事如小說般跌宕、驚險,充滿曲折。比如,簡娥是日據時代農民運動的三大美人之一,她的父親是焦吧年事件的受害者,但她同父異母的哥哥卻救了當時被殺的日本派出所所長的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後來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殺害於臺南、示眾數日而不得收屍的湯德章。簡娥與湯德章的命運交響曲,彷彿是臺灣與日本命運交織的寫照:個人情感的糾葛,國仇家恨的交織,為理想的現身,這些故事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3. 第三部分到了對臺灣非常特殊的一年。1945年,鉅變下的臺灣,年頭是日本徵兵,美軍大轟炸,年尾是國軍來臨,開始大接受;年頭是鄉下躲空襲,黑市找食物,年尾是農村偷殺牛,來年沒牛耕。這是一段鮮活又荒謬,悲哀又壯烈的歷史。這是被壓迫了五十年後,臺灣唯一一次充滿純真的夢想、美麗而混亂的青春。

4. 第四部分的三篇文章,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了“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事件的導火索是國民黨警員於“臺北天馬茶坊”的街頭查緝私煙時,毆打煙販林江邁。之後人們開始圍觀,警員掏出手槍驅逐,卻開槍誤傷了當地群眾陳文溪,他在醫院不治身亡。這個事件直接導致了群眾和軍隊的暴動,後來死傷無數。作者帶著問題,親自訪問了事件的主角林江邁的女兒林明珠,並從報告文學的角度,以親歷者的口述為底本,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現場“二二八”。

5. 最後一部分是楊渡為馬英九的書撰寫的序言,讀完這篇長文,讀者對作者寫這本書的真正原因便可瞭然於心。臺灣不是切割分段的,而是延續如生命,不斷地在創造書寫著自己的文化。

為什麼我們今天推薦這本書呢?因為臺灣史難寫,臺灣的發展軌跡鋪滿了驚險,也伴隨著苦難。

《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這本書集結作者過去發表的十篇長文而成,這些文章脈絡一貫,表裡如一,有理有氣,在臺灣尋找被遺落的歷史,在書中講述有情有義、有生命熱度的臺灣故事,正是楊渡為彌合所謂的“本土意識”帶來的對抗與仇恨開出的參考處方。“和解”與“寬容”是全書的主調,那直接、坦誠、徹底的討論,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這也是這本書尤為難能可貴的“溫度感”。

本書的作者楊渡,臺灣人,詩人、作家、媒體人。曾任《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出版過詩集、散文集。2016年推出的簡體版作品《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被評為年度十大“華文好書”。

《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歷史總是在冷酷中有溫暖,在毀滅中有希望。但願這本《在臺灣發現歷史》,可以讓我們自我凝視,在凝視的沉靜中,更加熱愛這片土地。

《在臺灣發現歷史》—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推薦,這裡是喜馬拉雅新書推薦,關注“喜書書”好書天天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