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羣: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我們(對K50)沒有明確的銷量預期,K50擔負著重要的品牌使命,而不僅僅看重銷量,得到客戶對前途的認可才是關鍵。”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前途汽車董事長陸群

8月9日,前途汽車董事長陸群在接受《電動汽車觀察家》等媒體採訪時如是說。就在前一天晚上,前途旗下首款量產車K50正式上市。對於前途歷時四年打造的這款純電動跑車,陸群看起來並不十分在意銷量,讓人有些意外。

不求叫座,但求叫好,K50上市的核心意義,體現於前途產品的整體規劃:未來幾年,前途將基於三大平臺,推出8-10款車型。

K50:賽道性和日常駕駛性兼備

8月8日晚,前途K50在前途汽車蘇州生產基地正式上市,這款車定位為純電動城市跑車,補貼後全國統一售價68.68萬元。這個價格不受各地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差異的影響。陸群表示,在補貼較低或沒有補貼的地區,K50也執行統一的終端售價,差價由前途汽車承擔。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兼具賽道體驗和日常出行,是前途K50的最大特徵。該車NEDC綜合路況續航里程為380公里,可以滿足城市日常駕駛需求。

加速性能方面,K50百公里加速時間小於4.6秒。陸群坦言,這個數字(4.6秒)“並不那麼驚人”,但在日常使用場景中,0-60公里/小時加速時間小於2.6秒;70-90公里/小時加速時間不超過1秒;100-120公里每小時的加速時間不超過1.4秒,能在等紅綠燈、主幹道和高速運行時迅速起步、超車。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此外,凝視前臉造型、整車輕量化設計和賽道級底盤系統都讓K5的跑車特質得到凸顯。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不過,賽道駕駛和日常駕駛對車輛的設計要求和駕乘體驗差異極大,前途如何實現二者兼備?陸群介紹,為使K50賽車級的操控性和日常出行的舒適性達到平衡,前途和供應商米拉公司協作,對車輛的核心部件進行了190多組匹配調校。

底盤方面,K50可以做到超跑水平,前途的工程師也曾將底盤硬度調校到和超跑幾乎一致的水平,滿分10分達到9分,但考慮到用戶在城市中日常使用的場景,如果底盤太硬,長時間駕駛會降低舒適性,傷害前途強調的駕駛樂趣。因此,最終將

底盤硬度調到8.5分,舒適性則從8分提升到8.5分。

座椅方面,前途對20多種方案進行匹配,評估和測試,最終選擇了當前方案,使得K50能夠在短時激烈操控和長時間日常駕駛中,兼顧舒適性和支撐性。

另外,前途為K50配備了動態扭矩矢量分配系統,讓車輛在轉向過程中實現精確而中性的轉向,既能應對激烈駕駛,又能適應相對複雜的城市路況。

顯然,就價格和性能特徵而言,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或者適合成為K50的車主。當天訂購K50的四名用戶也都屬於中高收入群體。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當天訂購K50的四名用戶

陸群說,這款車的目標用戶不是偶爾上賽道的跑車發燒友,而應該是“事業上小有成果,對駕駛有興趣,對汽車有掌控欲”的用戶,前途希望通過K50喚醒普通人對駕駛樂趣的追求。

當然,由於定位和價格較高,K50的銷售將從一線城市切入,接下來還將向二線城市鋪開,暫時沒有打算向二三線以下城市推廣。目前,前途汽車體驗店“前途驛”已在北京、上海、成都開業,蘇州店和廣州店也即將開業。

技術亮點:三電核心,碳纖維加持

作為前途汽車的創始人和前途團隊的核心,陸群曾多次強調自己工程師的出身,和整個團隊的技術基因,這在K50上得到了集中體現。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前途汽車電驅動部總監馬樂介紹,K50搭載的是NCM三元鋰軟包電池,電芯能量密度為223.58瓦時/公斤。

除電芯採購自供應商外,電池設計和管理系統均由前途汽車自主開發:電池系統總容量為78.84千瓦時,智能化電池管理系統(BMS)實現五年內電池系統容量衰減小於5%;藉助主動式液態冷卻/加熱系統,電池在-30℃-55℃的環境下可以正常使用。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電控系統方面,前途方面自主研發的整車控制管理系統(VCU)具有車輛行駛管理、能量管理、通訊管理、人機交互和安全管理五項功能。

同時,前途汽車與合作伙伴聯合開發的永磁同步電機系統,雙電機的總峰值輸出達到280千瓦、580牛·米;BOOST模式總輸出達到320千瓦、680牛·米。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車身輕量化設計是前途K50的另一大技術亮點。

前途汽車產品工程院副院長熊飛介紹,由於採用全鋁合金框架式車身結構,前途K50白車身的重量僅有234公斤;另外,K50整車應用29個碳纖維複合材料外覆件,總重量46.7公斤,比傳統鋼板材料重量降低40%以上,比鋁合金材料減重20%以上。

年產能5萬輛,中小型車平臺開發中

對K50不設銷量目標,主要原因在於,前途汽車從未把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今年4月,前途汽車在北京首家體驗店舉行發佈會時,陸群就明確了前途的三大車型平臺。

這些平臺包括,以K50為代表的高性能跑車平臺;以K20概念車為代表的小型車平臺;以Concept 1為代表的中型車平臺。陸群告訴《電動汽車觀察家》,目前,每個平臺各自規劃了3-5款車,按照計劃,幾年後前途品牌應該推出8-10款車。目前,中小型車的平臺正在開發之中。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前途Concept 1

陸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前途還將在下一代產品上大批量應用碳纖維技術,但與K50的碳纖維應用不完全相同。他表示,K50開發之初,目標之一是探尋碳纖維技術在這款跑車上能達到的極限,而下一代產品,會綜合考慮成本等因素,確定碳纖維和其他高分子複合材料的使用比重。

目前,前途汽車蘇州生產基地的

年產能約為5萬輛,三個平臺的前途汽車都將在這裡生產。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前途汽車蘇州生產基地車間

不過,由於目前前途量產的只有K50一款車,工廠的實際產能與規劃產能還有較大差距。作為一款比較小眾的純電動跑車,如果K50的銷量不佳,會給前途下一款車的開發和生產帶來資金問題嗎?

陸群的回答是,

“我們不缺錢。”

他指出,前途是目前的新造車企業中,唯一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公眾可以從企業財務報表看到前途的財務狀況。“我們從未大張旗鼓地宣稱融資,而且我們現在也不缺錢”。他說。

陸群認為,前途正處於準備期和投入期,按照財務制度,需要計入“虧損”,但實際上,很難用虧損的概念來定義企業資金情況。汽車產業是大進大出的規模化產業,一旦開始盈利,就是大規模盈利,他判斷,前途將較早進入盈利期。

自上而下的品牌思路

作為一家新造車企業,首款量產產品就是一款相對小眾的跑車,前途是如何考慮的?

陸群認為,選擇“自下而上”就是選擇“先易後難”,“自上而下”則是“先難後易”。很多傳統汽車品牌從低端起步,遇到瓶頸之後才推出高端品牌;與之相對的是,不少國際大品牌都是自上而下發展,最早的車也是高端消費群使用的,其中包括汽車發明者卡爾·奔馳。

對前途而言,K50的作用不是實現某一銷量目標,更是為前途的全系產品打頭陣、定調子。

陸群:前途K50不求叫座求叫好

前途K20概念車

“未來,無論前途推出什麼車型,一定是同一細分市場和同一價值區間的高品牌、高性能、高品質、高品位產品。我們不靠便宜和簡單的性價比來做產品,而是靠高性能和高品質來做產品。”他說。

不論是走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品牌路線,最重要的是對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接納程度有所判斷,選擇合適的時間切入合適的產品。用陸群的話來說,“你先挑容易的幹,後面難;你先挑難的幹,後面容易。”

如今,最難的K50已經實現量產,下一款“容易”的車型何時推出,預期銷量如何?到時候,陸群一定不會只求叫好不求叫座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