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作為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中國製造業的外商投資准入限制不斷縮減,已經基本實現全行業對外開放格局。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其中,製造業領域,汽車行業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取消船舶、飛機設計、製造、維修等各領域限制,基本形成全行業開放。

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一、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

製造業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製造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986家,同比增長24.3%;製造業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達335億美元。在製造業31個大類、179箇中類和609個小類中,完全對外資開放的已有22個大類、167箇中類和585個小類。“中國製造業的開放層次不斷提高,合作渠道日趨常態化。”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今年4月表示,近年來,外商投資的重點從加工製造逐步拓展到計算機、集成電路、智能製造等高新技術領域,在中國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近2000家。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65.9億元,同比增長11.3%。

苗圩認為,開放的中國製造業受益於國外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續為外資企業提供了良好回報。2017年,中國乘用車共銷售2472萬輛,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銷量分別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19.6%、17.0%、12.3%、4.6%和1.8%。

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二、外企競相擁抱中國“智”造

中國製造業在轉型升級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給外資企業創造了大量的投資和市場機會。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也瞄準了這一紅利,競相調整全球佈局。

飛機領域

近年來,C919大型客機項目牽動著產業生態體系裡龐大的國內外利益相關方群體。按照中國商飛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C919大型客機項目管理採用了“主製造商-供應商”的模式,機體結構部件和系統設備主要依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通過市場化方式,採用招投標形式擇優選擇國內外供應商。

截至目前,大飛機項目已經聚合了以中航工業、GE為代表的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餘家一級供應商,促成了國外系統供應商與中航工業、中電科等國內企業組建了十幾家合資企業。在C919大型客機項目的供應商中,包括了國際一流的航空系統設備供應商和長期從事航空產品研製的機體結構供應商,來自美國和歐洲的GE、霍尼韋爾、羅克韋爾柯林斯、漢勝、泰雷茲、古德里奇、伊頓、利勃海爾、派克宇航、卓達和CFM國際公司等跨國公司均贏得了合作商機。比如,霍尼韋爾中標飛控計算機、輔助動力裝置、機輪剎車系統,以及大氣數據和慣性基準系統等工作包;GE為C919提供綜合模塊化航電系統;漢勝公司贏得了發電與配電系統、駕駛員操縱系統及油門臺,以及防火和煙霧探測系統等工作包;羅克韋爾柯林斯公司達成了通信和導航系統、綜合監視系統以及客艙核心系統等工作包的合作。

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船舶領域

上世紀90年代時,中遠海運把握住世界造船業的轉移趨勢,積極開拓渠道與日本川崎重工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雙方合作建立的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公司不僅讓中遠海運集團進入了船舶製造領域,而且打造了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造船品牌。川崎重工高層多次公開表示,南通中遠海運川崎是其在海外投資項目中最成功的項目。

2017年3月底,川崎重工在年度公告中宣佈將大幅度削減在本土的民船建造事業,逐步由中國南通和大連的兩個合資船廠來承擔。

具有代表性的還有滬東中華公司。他們引進吸收國內外新技術、新工藝,擴大國際間的友好合作與交流,並且承接了一批高技術的出口船舶,如2700箱大型冷風集裝箱船、62200噸原油輪、52000噸儲油輪(FPSO)、6800噸雙底雙殼原油輪等,其中2700箱冷風集裝箱船的成功建造標誌著公司的船舶生產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為了形成產品本土化後成本降低的優勢,滬東中華公司所屬三級企業上海滬東造船閥門有限公司與挪威ScanaSkarpenordAS、中國香港海通有限公司三方於2017年共同出資成立了上海斯堪納滬東閥門控制有限公司。通過成立合資公司,閥門公司可獲得含遙控系統的閥門整體解決方案並向非船產業延伸。

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汽車領域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市場自然是全球目光的集聚之處。近來,新版負面清單全面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至此,汽車領域對外開放有了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增強了開放的可預期性,外資佈局動作加快。

7月10日,特斯拉上海建廠的消息塵埃落定,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地區,成為特斯拉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根據協議內容,特斯拉將以獨資的形式,在臨港地區建設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其中涵蓋了電動車研發創新中心、特斯拉超級工廠、特斯拉銷售中國分公司等。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生產國,不僅是特斯拉,奔馳、寶馬、大眾、豐田、通用等國際巨頭都在推進在中國的汽車業務。其中,本田早在2017年底就與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商湯科技簽訂長期合作協定,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本田提供車輛控制技術系統,商湯科技提供視覺演算法和開發平臺,共同研發適合乘用車場景的L4級自動駕駛方案。

5月25日,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集團合資生產的首款電動汽車在合肥下線。這款純電動SUV車型SOL(思皓)E20X基於江淮汽車的新能源技術框架,融合了大眾旗下西雅特品牌的設計理念,將於今年下半年上市。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於2017年12月成立,是中國首箇中外合資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第三家合資企業。

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工業物聯網領域

外資進入我國工業物聯網的步伐也在加快,一些享譽全球的製造業百年品牌,逐漸開始與信息時代崛起的東方新秀,圍繞製造業未來圖景的實現走到了一起。德國西門子與阿里雲的合作,就是典範之一。

上月初,西門子與阿里雲在柏林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展開合作,西門子使用阿里雲基礎設施推出其物聯網操作系統MindSphere。根據雙方簽署的備忘錄,西門子將把 MindSphere 搭建在阿里雲的服務器上面,並在2019年推出。在此之前,西門子工業雲僅通過AWS(Amazon Web Services)和微軟的 Azure 在線平臺提供。此次與阿里雲合作,西門子的數字化業務將進一步打入中國,共同構建起工業物聯網生態。電子加工、製造業等工業行業對物聯網依賴程度高,這次與西門子的合作,將推動阿里雲工業物聯網服務和產品的升級。

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機器人領域

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將保持20%至25%的增速,全球銷量佔比將達40%,坐穩全球第一大市場。

面對中國巨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瑞典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等國外的老牌機器人巨頭們早已開始了戰略佈局。其中,ABB、安川電機等均已在我國建立了生產基地。

安川電機在江蘇省常州市建設的產業機器人工廠,不僅生產用來組裝汽車、搬運、熔接及塗裝等機器人,而且涉及附屬品、零部件的開發、設計、生產;2015年日本納博特斯克株式會社與上海機電聯合投資,落戶武進高新區;庫卡機器人工程中心簽約入駐順德;ABB在珠海設立全資子公司並開展機器人應用集成業務;安川電機聯合美的集團,全面進軍中國家電製造市場。

這些巨頭通過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加大研發力度等方式,不斷創新產品形態,優化產品性能,也在客觀上推動了我國機器人產業前進。

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智能工廠領域

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給兩國企業未來的合作帶來了機遇,除了銷售技術、硬件、軟件以外,那些在中國擁有工廠的外資企業也是這一進程的受益者。

博世集團擁有130多年的發展歷史,如今業務涵蓋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工業技術、消費品以及能源與智能建築技術四大領域。3月16日博世電動工具蒲江“工業4.0”智能製造示範工廠正式落成。

該工廠將成為博世在中國以及全世界業務持續向上發展的基石,也是成都市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對接合作的重大成果。工廠使用博世標準化的 MES生產執行系統、RFID 射頻識別應用及 AGV 自動導引車等先進技術,不僅通過實時數據分析以及倉庫與生產線的無縫連接使得運營和供應鏈更加透明,而且能夠實現資源最佳利用和高效生產。

美國惠而浦公司是世界大型家用電器製造商,創立於1911年,總部位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奔騰港。1994年,惠而浦家電集團便確立了其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戰略。2018年5月24日,位於合肥的惠而浦全球研發中心及中國總部正式啟用,這也是惠而浦全球七大研發中心之一。去年11月,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在合肥開始打造其全球第三個智能製造示範工廠。惠而浦在這裡配備了智能機器人輔助生產、自動化物流運作、虛擬現實眼鏡、設備狀態追蹤、大數據網絡監控等手段和系統,期望最終實現物聯網環境下的智慧工廠運營模式,真正邁入工業4.0時代,完整建設計劃將耗時十年。

盤點|我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現狀及合作案例

這些年中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策略整體較為成功,體現在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當前的開放舉措將使民族品牌在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在產品、技術、管理等方面實現轉型升級。毫無疑問,中國製造業的開放步伐還將加快,程度繼續深化。一些國外行業人士則表示,希望中國製造業的大門更為開放,與全球製造業企業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素材來源:經濟參考報、中國工業報、國際商報及網絡,由頭條號作者“蘇州智能製造”整理後發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