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位,便殺功臣,善施陰謀而不動聲色,這位皇帝有點狠!

朱元璋出身佃農,從小放牛,7歲那年,父母、大哥均死於瘟疫;17歲出家當和尚,到25歲那年,寺廟又遭官軍焚燬;朱元璋走投無路,終於參加了反抗元朝統治的起義軍;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點運氣,朱元璋在義軍中脫穎而出,最後竟至黃袍加身,成為一個布衣皇帝的“傳奇”。

一即位,便殺功臣,善施陰謀而不動聲色,這位皇帝有點狠!

在稱帝前長達16年的艱苦轉戰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謀遠慮,謙虛謹慎。他在戰略上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方針,同時牢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據清人谷應泰在《明史記事本末》中記載,朱元璋在準備攻取鎮江時,就曾再三告誡部下說:我自起兵以來,從未妄殺無辜,你們一定要體會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萬不要放火、搶掠、殺人,違反者處以軍法,縱容者也要處罰。佔領鎮江後,朱元璋還特地命徐達訪請當地能人秦從龍,後來又親自到鎮江,“謁孔子廟,分遣儒士告諭鄉邑,勸農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也採取了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他曾對劉基說:“寬民必當阜民之財,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無以遂其生。”劉伯溫聽了他的這番話,感動得讚歎道:“此所謂以仁心行仁政也。”

一即位,便殺功臣,善施陰謀而不動聲色,這位皇帝有點狠!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卻又對孟子主張“民貴君輕”的言論極為反感,卻又非常善於實施陰謀而不動聲色,卻又在懲處官吏時極盡殘暴株連之能事,卻又經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獨和痛苦之中。和許多皇帝一樣,他也在登位後立即陷入“殺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慘劇演到了極致——只剩下一個湯和,趕緊戰兢兢告老還鄉,才保全了一條小命。在震驚全國的胡惟庸和藍玉兩個大案中,他竟殺了將近四萬人。這種空前的恐怖統治,這種複雜的雙重性格,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動機和情感邏輯所造成的呢?

顯然,這正是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權欲”無限膨脹所必然導致的結果。從起初連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的一無所有,到登上皇位權傾天下,還要想著為“家天下”的繼承者削除“權杖”上的“芒刺”,這其中的發展規律,必然推動整個極權體制運轉成一部瘋狂的“絞肉機”,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後宮的女人們,毫無例外地無法逃脫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命運。

一即位,便殺功臣,善施陰謀而不動聲色,這位皇帝有點狠!

人民大學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到“胡藍兩案”時說,明清兩代都有人懷疑他們的所謂“謀反”實為子虛烏有,而他則乾脆斷言是兩起“冤案”,這就和電視劇中所展現的故事情節大相徑庭了。當然,電視劇如此演繹謀反與平叛的故事也並非毫無根據,因為在《明史記事本末》中,也記載了“胡藍”意欲謀反的種種“蛛絲馬跡”,按照這些線索來編劇,顯然可以加強戲劇性,從而對觀眾有更大的吸引力。

儘管迷失在歷史迷霧中的“胡藍”事件真相難明,但照我看來,他們的“反”或“未反”,並不影響封建統治下君臣關係的本質。在那樣一種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嚴重地扭曲變形。皇帝對權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勢必經常在信疑之間遊移;權臣對皇位也未必毫不動心,只是要看實現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罷了。皇上所謂“愛”卿如命者,臣下所謂“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經有過,那也只是個別的現象,“非典型”的現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