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遠去的自由,歸來的英雄

前言

時代鉅變,追求自由的冠軍歸去來。

李寧,遠去的自由,歸來的英雄

2008年8月8日夜裡,萬人矚目之時,他升入高空,環場一週,點燃火炬。那是李寧和李寧公司共同的高光時刻。隨後,卻是一路跌宕。李寧不得不強迫自己成為一個代理CEO,落入繁雜的事物之中。

2018年7月28日, 55歲的李寧先生起了個大早趕到鳥巢。他需要在臺上做3分鐘的講話,臺下是一群5歲的小足球運動員。這是他週末繁忙行程中的一個。時間匆匆,他來不及多做停留。

吳曉波這樣總結奧運後的這十年:希臘神話般的「諸神誕生」不再出現,遍地英雄皆凡人,商業迴歸到世俗的本意,體制突破的戲劇性下降,模式創新、資本驅動和法治規範成為商業運營的主軸。在某種意義上,感性突變的「藝術時代」結束了,諸神黃昏,理性的「科學時代」降臨。

李寧,遠去的自由,歸來的英雄

救火

2014年11月中旬,香港九龍旺角亞皆老街朗豪坊大樓45層,會議室內,正緊急召開董事會。這一天,51歲的李寧公司董事長李寧,在離開具體管理職位16年後,再次被推到前臺——眼下正是公司的危急時刻。

李寧公司已連虧3年,虧掉了31個億。李寧面容平靜,但股東們的心情不太好。公司元老們早就坐不住了,紛紛跑到李寧家裡,勸他出山做CEO。

面對勸說,李寧巋然不動。他閒散慣了,還是想找職業經理人,挑了兩三個,最終相中一個西班牙裔的候選人,要價一年一個億。雙方已經達成意向,馬上準備簽約。李寧覺得錢是一回事,此人也確實有能力。

公司股東、董事、上下員工,都不同意。元老張向都苦苦相勸:「老闆,你不是光對你一個家庭負責,你現在要對幾十萬人負責。這位西班牙人,首先有語言溝通成本,你說一句,給他翻一句,而且翻得不一定準,這是最大障礙啊。」

十幾年來,李寧和自己創立的這家公司刻意保持距離,他不相信個人的力量,卻篤信職業經理人制度,從1998年開始放手,他先後聘用了三任CEO。

可在危急時刻,如果公司的創始人都不出來,還有誰能救公司?

李寧只好硬著頭皮,接了。

李寧,遠去的自由,歸來的英雄

吉祥物

即使已經迴歸公司3年半了,李寧臉上仍有一種疏離感。

多年來,李寧都被公司上下視作一個吉祥物式的存在。對於員工來說,他更像遙遠而模糊的精神象徵。他出現的形式包括園區內「李寧交叉」的雕塑、年會舞臺上那個遙遠的身影,和每個新年一封加油鼓勁的員工內部信。李寧出現的次數之少,有一個細節可以佐證:一位設計師面試實習生,兩個人出門時遇見李寧,設計師認為是大喜之事:「你運氣非常好,你看前面是誰?可能註定你要在這家公司工作了。」

20年前,李寧就開始與公司的日常管理脫離。1998年,李寧到北大上學,把公司交給CEO,自己只做董事長。2004年公司在港股上市,他更是把家搬到香港,陪伴一對子女在那裡上學。

他的放手是相當徹底的:只參加一年四次的董事會,每兩個月和CEO見一次面,但極少在管理會議上出現。他任命了公司第一任CEO陳義紅,但陳離開時,繼任者張志勇是陳自己選的。CEO以下的管理層,李寧更不干涉。

在公司遇有重大決策時,李寧會出現,但他不一定拿主意。最著名的故事是,2010年夏天,公司決策層決定換標。他們要放棄那個打上李寧深深烙印的L型logo,換一個更鋒利、時尚的——這是後來飽受詬病的決定。但出席了提案會的李寧並不顯露喜惡,只推說腰痛復發,問他們:「我能不能不選?」

他不是那種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創始人。7月23日,他再次向《人物》重申了他的觀點:「我並不想做一個CEO,我是想做一個企業的投資人,或者創業者。」

高光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李寧一生始終和體育深度纏繞,他的性格和人生關鍵時刻都與此相關。

2008年,是他離開賽場之後的人生高光時刻。8月8日,奧運會開幕式之夜,這個榮耀把18歲的李寧公司推向了最高點。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時,世界將變得更加開闊自由。這段時間裡人們做的選擇,往往就是他們的價值取向所在。

2008年後,他作為親善大使,跟著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工作人員出國訪問,到過萊索托、孟加拉、柬埔寨,有些地方環境惡劣,出發前要打許多針疫苗。但李寧非常樂意做,他那是代表中國,所到之處都會有中國大使出面會見,而他向駐在國民眾發放的每袋糧食上都有國徽,這些是他在意的。

李寧,遠去的自由,歸來的英雄

2010年,他做了上海世博會健康大使,開幕之前排主題歌,他也願意去上兩三次。

那時的李寧公司,上下情緒一片高漲,他們認為擴張是必要的,也想要一個更國際化、更年輕化、更有活力的公司形象。2010年公司換了商標,在這之前,他們已經把新的研發中心開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波特蘭。那是球鞋產業的世界「聖地」,耐克和阿迪達斯都在那裡有設計中心。這足可見得當時李寧進軍國際的野心。儘管這野心建立在尚未成熟的商業模型之上。

但是很快,命運的饋贈就結束了。過分的樂觀最終需要一個償還。2008年後是一個更現實的年代,它結結實實地撞了上來。

李寧,遠去的自由,歸來的英雄

對手

2010年,李寧業績發生斷崖式下跌,淨利潤暴跌至11.08億,股價在短短5個月時間內被腰斬。僅2011年,李寧就關店1821家。

時至今日,李寧公司的高管們已經能客觀看待當年的「試錯」,認為這都是公司戰略的問題,盲目擴張、投入,最後形成負債,「都是自己的事」。

尤其是2008年之後,公司因為戰略重心從「體育」轉到「時尚」,因此選擇性放棄對中國奧委會戰略合作伙伴的爭奪。這後來被許多人認為,是第二任CEO張志勇任內錯誤的決策之一。它不僅意味著李寧失去了一個趁勝追擊的機會,還意外地養大了對手——當時營業額還不到李寧一半的晉江企業安踏,拿到了戰略合作伙伴資格,迅速進入發展快車道。

「安踏像獵犬一樣,一直在尋找這個味兒。」

挫折沒有就此結束,對李寧公司來說,觸動更大的是2013年,安踏以高出他們一倍的價格,拿下了國家體操隊的贊助權。體操隊是李寧的「孃家」,當時的輿論認為,安踏已經攻破了李寧的禁地,它不僅是為了商業價值,更是為了打壓李寧的士氣。

2013年開標當天,李寧、張向都、時任CEO張志勇都在李寧辦公室等著。中午11點,電話打來,告知安踏中標,李寧只說了四個字:恭喜他們。

沒人知道這次對李寧的衝擊有多大。李寧是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沒有大開大闔的情緒。他的表達謹慎、剋制,說什麼話都給對方留有餘地。採訪時,他對此事最嚴重的表達,也不過是,「有一點難受」,他說他現在不能常去體操隊了,為了避嫌。

但李寧的一位同學曾在某個場合聽見過他的感慨:「現在做企業不能再靠經驗、感覺和關係了,企業要發展,必將會碰到訓練有素的職業選手,所以我們也必須很職業。」

箇中況味,裡面蘊含的人情,商業,潮起潮落,殘酷,也許只有李寧才知道這感受有多複雜。

歸來

時隔16年,李寧重新出任公司CEO。

他關於公司治理的理念也在變化。十幾年來,他篤信職業經理人治理公司,把家族成員全部請了出去。但這次,他不僅對學金融的侄子委以重任,還喚回了一些離職的公司元老回到重要崗位,提拔了老將洪玉儒為副總裁。

時至今日,他不得不否認當年自己堅持的東西,「我也在總結自己過去20多年的發展。好的一面是我們還是給了職業經理團隊很大的空間。不好的一面,在中國這種鉅變的市場中,我們本身技能也不是很強,這個(職業經理人)模式也不是非常成熟。」

打火的人

2018年,10年輪迴,走過幽暗低谷,李寧再次回到公眾視野。

今年2月、6月,李寧公司在紐約和巴黎各做了一場秀。面目清冷的外國模特穿著的紅黃配色的體操服、田徑服、T恤衫上寫著大大的「中國李寧」字樣,印著李寧當年在吊環、鞍馬比賽時的照片。那時他還是國之青年,豐逸俊朗,替國出征。

當他再次與國家一起出現,似乎一切都對了。這是60、70、80幾代人的奧運回憶,同樣符合90一代的符號表達。紐約時裝週一月後,李寧公司升值近30億港元。

李寧,遠去的自由,歸來的英雄

時機讓人慨嘆,當年李寧公司想要爭取90後,卻失去城池。如今,似乎可以說水到渠成。

然而,資本時代,體育早已不是體育用品行業的遊戲。

李寧常常在會議與會議的間隙,站在寫字檯邊練字。時間只有10分鐘,他就只想偷走10分鐘的寧靜與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