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該不該發展輕工業?

文 | 工業頭條 孫瀅

吉林該不該發展輕工業?

對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而言,這是一個不假思索即可回答的問題。答案是:不應該!如果你要問我理由是什麼?答案同樣不假思索:改革開放幾十年了,你聽說過吉林有什麼著名的家電、服裝品牌嗎?沒有。不光吉林沒有,整個東北好像都沒有。在我的記憶裡,整個東北三省,能夠在全國拿得出手的消費類品牌,大概只有哈爾濱的哈爾濱紅腸和瀋陽的紅梅味精、紅雙喜壓力鍋。不過,後兩者從2000年以後似乎就沒有什麼聲息了。

所以,我認為,歷史已經證明、可能還會繼續證明,吉林乃至東北不適合發展輕工業。一大批和我持同樣看法的人,管這叫:常識。但是,“常識”就是對的嗎?還真不一定!這不,大名鼎鼎的林毅夫教授,帶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研究中心的團隊,經過一年的調研後,發表了《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報告》(徵求意見稿),報告中最引人注意也最引起爭議的內容,就是建議吉林省要補上輕工業這塊“短板”!

也許,讓林毅夫始料不及的是,這個應用了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完成的報告,甫一公佈,就遭到了很多學者的批評,甚至有學者嚴厲指出,這個報告會把吉林帶到坑裡!有學者認為,輕工業在南方已形成了完善的生態,已經形成了產業優勢,即使生產基地要轉移,吉林乃至東北也不具備承接的條件,吉林乃至東北要把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大,這才是發展的正道。

應該說,上述觀點代表了絕大部分人的看法。但有意思的是,這些道理,學識、眼界並不比一般人差的林毅夫團隊會不知道?為什麼還建議吉林要補輕工業的“短板”呢?在《吉林報告》裡,林毅夫團隊這樣判斷:對於吉林省這樣省情的區域而言,符合比較優勢的工業化順序必須是先輕工業充分發酵才可以大力推進重工業。否則,過去這種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下根深蒂固的扭曲的產業結構,一方面使得沒有自生能力的重工業日趨沒落,另一方面使得符合潛在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輕工業受到抑制。從這段文字可以清晰看出,建議吉林省發展輕工業,不單單是要補“短板”,而且還要補發展階段的“課”!筆者斗膽對林毅夫團隊的想法進行一下猜測:從工業發展的歷史看,當然是先有輕工業再有重工業的。比方說榨油這件事。一開始榨油是沒有機器的,也許用石磨吧(要不,怎麼叫小磨香油呢!)。後來就有了機器替代石磨,而這個機器一開始一定是不完善的,然後在實踐中一點點完善起來,最後定型為進料、榨油、灌瓶、裝箱一體化的成套設備。也許在林毅夫團隊看來,先發展油脂(榨油)產業,再發展成套油脂設備,才是工業化的正道。這樣的看法對不對呢?如果我們能讓時光倒流幾百年,這樣的工業化順序當然好,很多中國企業就可以沿著需求的路徑一步步走過來,不至於仿造了一臺設備但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但遺憾的是,我們不可能讓時光倒流!那就沒有辦法回到最佳路徑,只能從當下出發了。

我認為,吉林應不應該發展輕工業這個問題,由學者們爭論毫無意義。更多的,應該去問問企業家。比如說,杭州應該發展電子商務嗎?它在這方面有比較優勢嗎?20年前杭州市政府有能力前瞻規劃這個產業嗎?答案都是否定的。但因為有了馬雲,就變成了“一切皆有可能”。

吉林經濟發展乃至東北經濟的發展,核心問題是怎麼能吸引一大批外地企業家來此發展,同時調動本地企業家的積極性,給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並進而讓一批潛在的企業家“冒”出來!舍此,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