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神的死法

中國股神的死法

嚴正聲明:“商業人物”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得“商業人物”授權。一切形式的非法轉載,包括但不限於盜轉、未獲“商業人物”授權通過第三方轉載行為,均屬侵權行為,“商業人物”將公佈“黑名單”並追究法律責任。“商業人物”只願與尊重知識產權的機構進行合作。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互聯網與社交媒體讓一個普通投資者成為股神的成本降低不少。當然,大多“股神”的墜落都不如徐翔或陳樹隆事件一般數字駭人、無法言說。除了傾家蕩產或自行了斷外,它們常見於以下幾種形式。

免費指導操作,若賺錢,股神只分兩三成。這種股神簡直是在做公益,忙前忙後,自己只拿那麼一點點,若是虧了錢自然也跟股神沒關係。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說過,你想在股市上贏錢,首先要千萬別把錢太當錢了!

這類事業多被證監會稱為未取得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已被查處的機構其非法收入可高達幾千萬元。

通過編造、傳播虛假或誤導性信息賺錢,這容易構成操縱證券市場罪。曾做過CCTV2《中國證券》欄目特約嘉賓、被安徽電視臺選為“資本市場安徽七大名人”之一的汪建中,就因為操縱證券市場罪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罰款1.25億元。

通過電視、短信、網絡等各種形式收取薦股費用,開股神學校,賣“內幕消息”,賣薦股軟件,收會費……李嘉誠、巴菲特、威廉·江恩等名字常掛在這些股神嘴邊。這些行為也多分門別類地成了非法經營的警示案例。

股神新秀中的網絡股神畢紹文,他有一條重要的投資原則,購買20元以下的低價股,“你看一百多的都會跌到十幾塊錢,不管漲到多高都會跌下來,為什麼不買低價的呢。”畢曾這麼對媒體解釋。

改革開放二十年風雲人物中,股神楊百萬位列其中,之後的二十年,股神這個稱謂越來越具有騙子意味。但當下,也許人民依舊期盼楊百萬當年重返股市時的熱烈場面能以某種新形式重演。

那是1992年,上證指數392點,之前1400點時離場的楊百萬,乘汽車出現在上海文化廣場。這裡人頭攢動,有幾十家證券公司的分部。楊百萬的出現引起了圍觀,保安上前迎接,怎麼親自來了呢?有什麼事情來個電話呀!如果當時的報道可信度高,那麼

彼時楊百萬的光臨頗像歷史劇裡皇上突然駕到的場面。股民們也擁著他問,老楊,還會跌嗎?

直到走至工作人員跟前,楊未發一語。他用行動表示了:以市價(4.5元)打進1萬股輕工機械。

人群炸開,股神入場了,可算跌到底了。

作為股神,少不了一沓經典語錄。楊百萬也有,比如:“牛市之後是熊市,熊市之後是牛市,是不斷循環的。現在是熊市,說明牛市也不遠了。”這話好比說,沒有停不了的雨,也沒有永遠旱著的地,除了不知應該幾時進場,幾時撤退,都是再正確不過的真理。

只是對比於楊的高調返場,之前他賣掉股票買回國庫券時,可是“悄悄拋掉”的。

暴富機遇

1986年9月26日,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檯,靜安證券業務部開張。1990年12月19日,上海市市長朱鎔基為上海證券交易所敲響了開業鑼。

1988年,剛剛從上海鐵合金廠辭職的楊百萬每天去上海圖書館尋找致富信息,初中畢業的他學習方法是看報紙。

屬於他的時刻很快來了。人民銀行行長的講話裡提到,經國務院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地內的公民可以自由買賣國庫券了。楊百萬掌握消息的速度比銀行金融研究所的接待人員還快,當對方義正言辭地告訴他,買賣國庫券是非法行為時,楊百萬拿出了《人民日報》。

當時銀行的利率是5.4%,而1985年期的國庫券利率是15%。楊百萬用2萬元買入國庫券,一漲價便很快賣出,賺了800元,之前他的月薪是50出頭。

怎麼能一直做到低買高賣呢?

除了上海,還有合肥等幾個城市可以買賣國庫券。楊百萬又去報紙裡頭掘黃金。他發現,100元面值的國庫券,合肥與他所居住的上海有2-3元差價。楊與妻子當機立斷,取出存款,換上舊衣服,極盡低調地揣著鈔票爬上了去往安徽的火車。13個小時車程過後,他買下了合肥市工商銀行全部的國庫券。回到上海賣出,1060元差價入賬,不過用了兩三天時間。

看似是力氣活,但當時國庫券行情有國家機密一說,並不透明,只有楊百萬這個老百姓,從《解放日報》上看到了上海的開盤、收盤價之後,又翻遍各地黨報,找到了合肥的國庫券價格報道,才開始人肉運送,賺些小錢,不比90年代任安徽省國債服務中心主任的陳樹隆,用國有資金做多國債期貨,為國債服務中心帶來了超過4億元的收入。

楊百萬之後頻繁來往於上海與合肥之間,福建、河南等地亦未放過,加上各地媒體的宣傳,原名楊懷定的老楊才成了大家口中的楊百萬。

掙了錢的楊百萬很懂得灑掃進退,他先是諮詢律師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得到否定答案後,又去上海市稅務局諮詢領導,買賣國庫券是否需要交稅,最終是國家財政部稅務局的表態給了他定心丸:為了促進國庫券發行、流通,方便群眾,國庫券買賣不徵稅。

招商周刊一篇報道里甚至提到,楊百萬請了兩名公安做自己的保鏢,除了保護自己去外地時的財產安全,更重要的是以防被抓時有個“墊背”,“在寫辯護詞時我可以說’警察都不知道違法,我又如何知道’。”

跟楊百萬相比,去年落馬的陳樹隆似乎就沒能堅持韜光養晦。

陳熱愛資本遊戲,有過副省級股神的稱號。據財新報道,他的落馬起因於上報了至少3000萬元家產,“對這一超出常人理解的舉動,熟悉陳樹隆的人士分析:‘他這些年在股市上為政府賺了不少,而且自己也有家底,但說起來還是太自信了,他覺得他就應該有這麼多錢,當然他實際有的肯定何止3000萬元。’”當年他為國債服務中心賺得4億後,安徽省政府就獎勵給他數百萬元。

股市三進三出

倒賣國庫券成為百萬元戶後,楊百萬順水推舟地成了“中國第一股民”。他的第一筆交易是500股電真空。

對1992年下半年中國第一個熊市,楊早有風險意識,他提早離場,如本文開頭描繪的場景,在上證指數跌至不到400點時返場,苦熬到94年的300多點,並在證監會宣佈三大救市政策的前一天將最後2萬元投入。

後來他的股票市值接連翻倍,別人如沐春風時,警覺的楊百萬賣了股票,購入兩套商品房,不早不晚地又躲過了新一輪大跌。

2005年,遠離股市已四年的楊百萬,將升了值的房子換成了30萬股股票,“金戒指套手上”,坐等2006年牛市。

三進三出,股神的冠冕戴穩了。

這些年間,出書、上電視、到地方財經學校講課、到北大作報告、拍央視紀錄片、成立工作室、賣炒股軟件,楊百萬一樣也沒落下。有他演講的地方,門口就有黃牛炒門票。

07年牛市時,楊百萬給自己的孫女起了個小名,叫“漲停板”。他早已不用坐火車四處奔波,位於上海的工作室裡放了好幾臺電腦,每天股市開盤他去上班,坐在椅子上動動口,幾名工作人員就會按其指令進行交易。

2008年,有股民看到楊百萬在上海電視臺做節目,稱自己買下了中石油的股票,而且要放一輩子,留給子孫後輩。之後中國石油的上市拉開了大熊市序幕。

那年楊百萬回顧炒股生涯時說,從1990年買賣最開始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起,18年間自己明白一個道理,中國股市說到底,是政府主導的政策市,“在中國炒股,一定要聽黨和政府的話,跟著黨和政府走。”

他的這段話被放在“中國資本市場20年十大風雲人物”專題頁面的鏈接裡,那篇文章引述了楊對於接下來股市走向的觀點:“現在的中國股市,老百姓出錢,政府就是收稅,政府肯定要大力發展股市。”他還勸誡年輕人,呼籲中國的每一個年輕人都參與到股市中來。

後來質疑楊百萬的人毫不客氣地指出:證券市場上,在前臺跳著的,都是一些十足的小丑罷了。

2013年,楊百萬說:“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捕捉機會,尤其是年輕人,我想一定能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裡找到自己發財致富、改變命運的機會。”這簡直道出了所有中國股神的終極問題:想要炒股致富,到底是看楊老師出版的股市成功秘訣,還是看三中全會公報呢?

近幾年楊百萬彷彿銷聲匿跡,在中國用戶量最大的搜索引擎上輸入他的名字,第一屏全部是真假難辨的炒股軟件廣告,“楊百萬”相關的微博或博客也有一串,經過查看,大抵無一是他本人。他的名字倒是常出現於一個段子:股市,楊百萬進去,楊白勞出來。

昔日股神泯然於競價排名廣告矣。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