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醫學女博士在華求學記:我已變得「很中國」

“中國患者覺得我不像外國人。”緬甸醫學博士研究生楊莉平說,這是對她在中國求學近五年的肯定。

今年31歲的楊莉平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還能說幾句地道的“南寧普通話”。2014年,楊莉平辭去在緬工作了五年的私立醫院醫生職務,來到廣西醫科大學攻讀創傷骨科碩士、博士學位。

“中國的醫療科技比較發達,而且對緬甸留學生設有獎學金政策,這是吸引我來中國求學的主要原因。”楊莉平說,在緬甸,醫療人才資源較為稀缺,中國不僅擁有良好的醫療科技,還擁有完善的社會醫療保險體系,這是她對中國最為深刻的印象。

“我是緬甸第四代華裔,有很好的中文口語基礎,但是漢字太難寫了,用電腦拼音打字尚可應付,手寫時常會提筆忘字,有時候課程考試只能申請用英文。”楊莉平說,博士研究生的日常課業相當繁忙,不僅要做科研課題,還要跟著老師學習臨床問診。

“對於外國醫生,大部分中國患者態度都很友好,但也有人因擔心語言交流不順暢而有所顧慮。”她說,目前有超過20名緬甸留學生在廣西醫科大學就讀。

在華留學生活數年,楊莉平說自己變得“很中國”,適應了中國四季分明的氣候、廣西鮮辣的螺螄粉、“酸臭”的老友粉,還多次與中國朋友一同“擠春運”旅遊,體驗中國多樣的民俗風情。

近年來,楊莉平的足跡遍及成都、北京、天津、西安、深圳、佛山、湖南等多地,高鐵是她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的高鐵很舒服、很好玩,速度也很快。”她說,緬甸目前還沒有高鐵,她放假從中國返回緬甸克欽邦,需從南寧乘飛機至仰光,然後轉乘兩次長途汽車才能抵達,總行程大約需要三天。

“聽說中國和緬甸要共建高鐵,這讓我很開心。”她說,如果從雲南乘高鐵到緬甸,預計回家的路途只需要12個小時,方便很多。

“在緬甸,外賣業並不發達,但是在中國可以在網上點外賣。”楊莉平說,除了高鐵技術外,中國完善的移動支付亦讓她感到驚喜。在中國只需將銀行卡綁定微信、支付寶等軟件,用一部手機就可以點外賣、日常購物、訂機票和酒店等,不帶現金也可以出行旅遊。她希望未來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也可在緬甸落地。

在華求學的幾年裡,楊莉平每年都會參加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擔任緬甸語翻譯志願者,見證了越來越多緬甸人帶著本土優質產品參會。“在中國期間的這些經歷讓我受益匪淺。”楊莉平說,在中國學成之後,她將考慮去其他國家繼續深造,最終會回到緬甸將所學回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