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从7月31日起,日温达到35℃及以上的地方占据大半个全国,全球很多地方也都进入高温季节,纷纷被热浪攻陷。一周前的头伏天气,爱心冰箱计划在浙江省杭州市发起,意在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和交通警察等户外工作者提供免费冷饮。此后,很多城市的街头都出现了这样的爱心冰柜。

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免费冷饮可以说是一种考验人们智慧和素质的创意之举。其实在爱心冰箱的策划行动之前,各地也有一些爱心食品冰柜难以维持经营,如上海市2016年9月底在西康路一家饭店引入了国外的“分享冰箱”模式,定期将食物放在门口的冰箱里,供附近的贫困人群和流浪人员领取,但由于有一人多取的现象,导致食物供不应求,后来不得不取消。

但是,此次免费冰箱在全国接力后,各地观察到的情况颠覆了人们的刻板印象:绝大部分户外工作者和路过市民表现出的是克制、礼貌、给予和感恩。大部分路过的行人看到冰箱上的免费提供冷饮只是对户外工作者的告示时,都没有拿冷饮;许多户外工作者从免费冰箱获取一瓶冷饮后,还会自觉把旁边未放进冰箱的矿泉水或瓶装水放入冰箱,自己方便的同时也与人方便;一些地方的免费冰箱还出现了冷饮不减反增的现象,有市民自费买瓶装水、饮料放入免费冰箱,甚至买了西瓜切好放进冰箱。

不过,要让免费冰箱全面覆盖城市的大街小巷,对所有户外工作者起到应有的体贴、激励效果,应当明确买单机制。各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更多的免费冷饮供应站点。由相应的高温福利经费或社会福利经费来买单,让所有高温天还在户外工作的人都能享受这样的福利,也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而如果进行深入思考,在城市建立更多的免费冷饮站点的终极意义,还是要回归到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和健康保障上来。也就是说,要让在高温天气下不得不工作的劳动者得到公共卫生保障,除了高温补贴、免费冷饮外,还应有多种措施,例如对高温天气的定义,以及劳动者劳动时间和强度的科学和合理安排。

高温天气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非常明显,加上出汗多,人体内电解质代谢障碍,严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除了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频频发生中暑、患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外,还有明显增多的情感障碍,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即夏季情感障碍症。

世界气象组织对于高温天气的建议标准是,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但是,根据我国2012年5月国家4部委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只有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并持续三天时才称为高温天气。而且,这个标准会忽略另一种隐性的高温天气,即桑拿天。例如,北京气象台预报,7月29日,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为34.3℃,北京最小相对湿度达53%,体感温度达到37℃;7月30日,北京最高气温为34℃,最小相对湿度为55%,体感温度或达39℃左右。因此,中国的高温天气标准应当与时俱进,予以适当的调整修改。

除了调低高温标准,让劳动者获得高温福利和加强和落实高温劳动保护措施外,也应当适当缩减工作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休息3天工作4天(36小时)工作制,何不以此为契机,在高温的三伏天让劳动者每周只工作4天或每周5天的工作日只工作半天。

来源丨光明网

关注|免费冷饮的真假与高温下的人文关怀

制作团队

编审丨周宏彩、宋鹏飞

校对丨张瑞晨、马健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