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村庄:因修一条路,从500人小村庄,变成千万人口大省会


深圳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但是因为它成为了经济特区,由此发展成了一个大城市。然而还有一个地区更牛,它就是被称为“中国最牛村庄”的石家庄。石家庄最初叫做石门,这个名字的变更也隐含着石家庄少为人知的困难的城市发展历程。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它横跨华北平原腹地和太行山地,内有大清河和子牙河水系的灌溉,使得它的农耕经济发达,并且产业化水平高,被誉为“北方粮仓”,其常住人口也达到了一千万以上。谁又能够想到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却是一个曾经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位置的小村庄。

石门的开发还是很早的。早在两汉时期,太行山麓的冶金业得到了发展,由此带动了石门区域。于是人们走到与它相距不远的石门开始了垦荒行动,一户一户的人家坐落 ,最终成为了一个只有500人的小小的村庄。这个小村庄水系发达,并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于是这里便形成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这里交通不便,消息也传递得很慢。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战败,连续签订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条约开放了通商口岸,同时也使得中国大多数的城市开始了它们的近代化历程。而十九世纪的石门仍处于封建落后的一种状态,但在二十世纪初修的一条路却彻底改变了石门的这种状态。这就要说到清政府的清末新政了,20世纪初的清政府岌岌可危,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清政府迫于无奈于是决定进行改革,实行清末新政以安民心。新政中有一条政令,就是修建自己的铁路。于是修建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这个主张就被提了出来,本来准备在正定这个地方连接两条铁路,但是没有想到那里有一条滹沱河。原本战争失败就已赔了大量钱财的清廷不想再花更多的钱来建桥。所以阴差阳错地,石门就成为了两条铁路的交汇之处。由于每天有众多的货物通过,就需要将商品进行集中、分散。

这样就给石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许多进来务工的人员。于是这个原本冷清的小山村因为铁路的修建变得每天都热闹非凡,还促进了其商业的形成和发展,并迈向了近代化,最终形成了一个都市。直到民国三十六年的时候,石门市才被改名为石家庄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成为河北省的省会。就这样,石家庄这个原本落后的小山村由于处在了铁路的交叉处,而使它一跃成为千万人口的大省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