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Google返華」成真了,恐難掀起多大風浪

就算“Google返華”成真了,恐難掀起多大風浪

印象中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冒出來“Google返華”的消息。8月2日,這一幕再度上演,有消息稱,Google計劃在國內推出符合中國法律規定的搜索引擎。消息甫出,又是一大幫媒體紛紛轉載和評議,真是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了。因為,Google返回中國的事兒基本上成“月經貼”了,一段時間就會死灰復燃,被徹底玩成了互聯網上的段子。

果然,這則消息的溫度還沒過一天時間,就被當眾啪啪打臉了。相關部門回應,有關Google或重返中國的傳聞並不屬實。而面對這樣的消息,吃瓜群眾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再退一步講,就算Google真回中國了,時隔8年了,中國市場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恐怕也很難掀起多大的風浪。

狼來了式的營銷炒作可休矣

其實,Google返華更像是圖騰一樣的存在,只是很多意淫人士心裡的期待,看起來很美罷了。我們只要打開搜索引擎檢索一下就能看到,類似“狼來了”的消息和話題討論相當“常態”,動不動就有人喊一嗓子,既有“自欺欺人”的成分在,同時又脫不開營銷炒作的嫌疑。

今天這個消息來自於海外媒體,據Intercept報道稱,Google計劃在中國推出符合中國法律規定的搜索引擎,來源是一份Google的內部文件以及相關知情人士。據稱,Google團隊開發了一個訂製版的安卓app,有兩個分別名為“Maotai”和“Longfei”的版本,最終版本會在6個月後上線。

乍一看,貌似說得有鼻子有眼,很像一回事,對於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來說,很容易引發聯想。但實際上對這個領域稍微熟悉的圈內人來說,早已經見怪不怪了,心裡估計連一絲漣漪都不會泛起來。

我們這裡可以簡單羅列一下:

去年9月,有外媒報道,Google Play 應用商店在國內部分地區已經能夠打開,Google Play 重返中國在即。同樣是去年2月,來自外媒 The Information 的消息稱,網易或與Google成立合資公司,運營 Google Play 的中國版平臺,一時間引發熱議,但是雙方對此都保持沉默,沒有任何回應。

更早前的2016年,某位企業高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認為,那一年,Google肯定會回到中國市場。他們的邏輯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卻和Google服務沒有關係,這是不可思議的。而Google高層也曾經暗示,沒有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是不完整的。

除了各式渠道放出來的煙霧彈外,媒體們更是熱衷於炒作這些小道消息。打開搜索引擎檢索“谷歌,迴歸中國”的關鍵詞,就能看到一大波的標題,比如《為了曲線迴歸中國市場,谷歌推出了微信小遊戲》、《谷歌5.5億美元投資京東,被指借道迴歸中國》、《聽到這個消息,你還盼望谷歌迴歸中國?》,一大批蹭話題的文章,這些捕風捉影的消息只是媒體加的戲而已。

於是,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讓”Google返華“的消息此起彼伏。只不過,一次次被證實只是傳言。歸根結底,人們只是忘不了2010年Google退出中國搜索引擎市場那段歷史罷了。

兩個方面得出結論:這是道偽命題!

其實,稍微動動腦子便能發現,“Google返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為什麼這麼說呢?有兩個方面的理由:

一是就算Google這隻狼真的來了,恐怕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談到Google返華,很多人習慣穿越到8年前的搜索引擎市場,去重溫那時谷歌的偉大。但如今,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早已經格局確立,哪怕是搜狗、360等搜索同行,也沒有興趣繼續圍繞著搜索份額的數字打嘴仗,因為沒有意義了。同理,對於這樣一個終局的市場,Google搜索真的迴歸中國了,也無力迴天,改變了不了局面。

此外,經過了8年時間的砥礪,搜索引擎在應用模式和服務形態上,已經經過了數個版本的迭代升級,從8年前的搜索信息、新聞進化成了集信息流、生活服務的一站式平臺,儼然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而且這個生態體越來越體現出了本地化、AI化、應用縱深化的趨勢。試想,中間斷層了8年的外來和尚Google,能補上這堂課嗎?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一些專業機構也給出了判斷。德意志銀行分析師Lloyd Walmsley發表了觀點,他對Google搜索返華持懷疑態度,因為百度已經建立起了高質的內容,構建了上下游打通的服務生態,這是難以複製的;Morgan Stanley給出了同樣的結論:即使Google迴歸中國了,對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沒有本地化數據的積累,無米之炊是沒有勝算的。

二是很多人可能忽視了一個細節,天天喊著Google來中國,其實,除了搜索引擎業務沒在國內開通外,Google的聲音一直在中國市場上若隱若現。某種程度上講,Google自2017年就已經加大了中國市場的投入,並在AI技術、雲服務、廣告服務等領域暗流湧動。只不過因為經營慘淡,沒引發更多人的注意罷了。

這也印證了一點,Google的偉大隻不過停留在人們心裡而已,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可怕。

拿人工智能來說,2017年是Google AI在中國的落地年,相信很多人對“柯潔和AlphaGo的人機大戰終極版”有深刻印象,刷了一波滿滿的存在感;8月,Google AI引擎TensorFlow中國站正式啟動;12月份,Google在上海召開的中國開發者大會上宣佈在中國成立人工智能中心,該中心由全球知名AI科學家李飛飛和 Google Cloud 研發負責人李佳博士共同領導,尤其是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Google雲首席科學家李飛飛李飛飛的到來,引發了一系列的炒作和貼標籤的運動;今年7月,一款“猜畫小歌”的小遊戲火了,同樣打著Google AI的旗號。是不是發現,Google越來越會營銷了?

但如果真從技術和市場地位上衡量的話,在機器學習、深度神經網絡學習、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技術方面,以及作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雲計算領域,Google在中國市場折騰了一年多,基本上毫無建樹,落地應用更是寥寥無幾,反而更像是一個處處給自己加戲表演的小丑,博得用戶們的眼球罷了。

況且,在人工智能領域,百度、騰訊、科大訊飛等AI領頭羊,早已不是8年前懵懂的小弟,動輒都砸進去了上百億元的研發資金,技術能力和實力今非昔比,更在垂直細分的行業應用上可圈可點,這些卻是簡單的技術移植所不能完成的。

而在雲服務這個戰場上,Google cloud同樣表現不理想,地位只能說是打醬油的角色。話說回來,哪怕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亞馬遜AWS,在中國市場不一樣被阿里雲、騰訊雲遠遠甩開很大距離嗎?

中美較量讓美科技企業難有作為

事實上,不僅僅是Google在中國的日子不好過,美國科技、互聯網企業中,除了蘋果、微軟的中國業務說得過去外,大都沒有擺脫在中國市場敗北的結局,Google、高朋、雅虎、LinkedIn等皆如此。如果拉長20年的週期來看,這樣的例子,幾乎可以拉出長長的一串名單。

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之前老生常談的水土不服、中國市場話語權不大、管理和運營效率低、對本地用戶需求不瞭解等因素,這裡就不贅述了。這些是外資企業的通病,是他們做好中國市場的絆腳石,短期內很難解決和改善。

即便不考慮這層因素,拿當下的中國市場來說,競爭的門檻已經比幾年前高了很多,外資企業的優勢已不再,而劣勢和短板卻越發的明顯。美國互聯網企業最強的是前沿技術,但中國互聯網、科技行業的競爭階段已經到了“後半場”,前半場的用戶爭奪戰已經結束,與外資企業無緣,後半場會考量參與者對中國生活服務、行業應用、智慧城市等基礎設施的改造能力,以及產業鏈的協同和調動能力,這就更不是谷歌、Facebook的菜了。

還有關鍵的一點,當前,中美兩個大國的較量和緊張局面,會是一場持久戰。政策趨緊會影響企業在各自市場的開放度,就像美國針對中興發佈禁售令,差點讓中興隕落一樣,中國對美國互聯網企業保持謹慎的態度,同樣合乎情理。而且這是一道天塹,恐怕Google、Facebook等都繞不開。

湊巧的是,前兩天有消息稱,Facebook已經落戶中國,還在杭州成立了獨資公司,註冊資本3000萬美元。消息一曝光,藍色光標、迅遊科技、圍海股份、中昌數據、安潔科技、中青寶等一大幫的Facebook概念股跟著漲停了。結果沒過多久,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證券日報》查閱“企查查”發現,Facebook在華設立的子公司臉書科技(杭州)公司的狀態已悄然變成了“撤銷”,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均查不到該公司。這就有些蹊蹺了,很難讓人不考慮到當前的中美貿易戰的背景。

總體來說,每一次Google返華的傳言都是一場鬧劇,最終都沒有兌現,而即便成真了,世易時移,Google如何在中國市場立足,也會是一個難題。所以,那些跟著起鬨的群眾們可以歇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