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什么可以治病?

寒月山人


简单归纳地说:万物皆有性味归经,中医通过辩证组方,利用物质偏颇特性调和人体的偏性,促使人体内环境与组织器官的“和”性,其结果是人体各组织器官和谐共处、相互合作与制衡(即阴阳平衡),致使各组织器官(包括各种细胞)各司其责充满活力,从而恢复、激发和提升人体自身拥有的强大的自愈力!只有自愈力才能无损根治自身的疾病!中医道(请注意是叫“道”)是本能医学,是生命科学中至高的医道学,是目前方向错误的西医(请百度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观点和嘱咐)无法企及的境界,所有的中医黑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不是科学宗教徒就是别有用心!祝福我们的国瑰吧!中医万岁!!!


彭云山


中药为什么可以治病?


因为中药的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作用。例如: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寒和凉,温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不是性质上的差别,所以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寒热两大类。凡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作用,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数是属于寒性或凉性;凡具有温中、散寒、回阳等作用,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是属于温性或热性。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由于性质比较和平,故称为平性。实际上仍有偏凉偏温的不同,所以仍属(四气)之内。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这五种不同的药味,可通过人的味觉来辨别。五味在疗效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具体的说就是:辛散一一发汗解表,行气止痛;甘缓一一滋补强壮,缓急调中;酸收一一收敛止涩,生津止渴;苦坚一一清热解毒,燥湿泻火;咸软一一软坚散结,润肠通便。此外,还有淡味能渗湿利尿,因一般认为淡附于甘,所以仍称(五味)。

药物的气与味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气同而味异,有的气异而味同,有的是一性一味,还有一气而兼数味的。所以它们的功效作用与主治也是多种多样的。

至于药性的升降浮沉,实际仍与四气、五味密切有关。例如:辛、甘、温、热药主升浮,有升提、发表、散寒的作用,用于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酸、咸、苦、寒药主沉降,有潜阳降逆、平喘、收濇、渗湿、泻下等作用,用于病变部位在下里者。如病势上逆者宜降,病势下陷者宜升……再加之配合君、臣、佐、使等,所以中药就可以治病了。


中医天下之平民中医


传统中医中药,至今为止,还未能在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中,证明过自己有任何价值,比如超越安慰剂的疗效和低于现代药物的副作用。

以青蒿素为例,按说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还为此得了诺奖,那记载过青蒿入药的和治疟疾的中医中药是不是也真的能治疟疾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青蒿素在青蒿里没有,只有一般很少入药的俗称臭蒿的黄花蒿里才有。不但青蒿不能治疟疾,青蒿素发现的过程告诉我们,中医典籍上记载的数百种药物上千种药方无一有效,浪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和有限的经费。

其次,即便是错用了黄花蒿入药,也治不了疟疾。因为几乎所有治疗疟疾的药方都要求中药煎服,而高温煎煮的过程会让不稳定的青蒿素发生化学反应分解殆尽,有效成分青蒿素根本没法留存在药液中。

第三,纵使按照启发屠呦呦的炼丹书里记载的中医偏方,选择黄花蒿来绞汁生服,也同样没法治疗疟疾。因为青蒿素不溶于水,就算你再怎么把黄花蒿不加热的情况下用水来萃取,也没法得到能溶解在水里的青蒿素。

第四,就算你连绞汁生服都不管了,直接生吞黄花蒿,那也不大可能治得了病。因为要达到治疗疟疾所需的剂量,即便按青蒿素含量最高产地的黄花蒿来计算,你也需要每次服用一斤黄花蒿的量,如果运气不好选择了其它产地的黄花蒿,那么每次服药就需要吃大概五到十斤黄花蒿。显然即便是健康人里的饭桶也未必能吃得下去真么多草料,更不用说上吐下泻的病人了。

第五,就算你有牛马一般胃口,能一天三顿吃藁草,恐怕你的疟疾还是治不好。因为黄花蒿里除了含有治病的青蒿素,其挥发油里还鉴定出含有左旋樟脑和樟脑等肝毒性物质。就算你的疟疾治好了,也会得上比疟疾更严重的其他疾病,比如肝衰竭。

第六,从历史上,中医也根本不会治疟疾。最为人熟知有据可查的例子就是康熙。康熙当年得了疟疾差点挂了,太医院的医生轮番上阵也没什么起色,差点没被集体杀头。幸好康熙没有那么排外,试用了洋人传教士献上的金鸡纳霜(奎宁)才转危为安。连皇帝身边的太医都没本事治好疟疾,民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方郎中和今天那些打着中医招牌招摇撞骗的骗子们的医术水平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传统中医起码发展到今天根本治不了病,中草药里就算有能治病的成分,只要还是在这群不求甚解的废物点心中医手里,就一样治不了病,甚至非但治不了病,还要赔上你的一条小命。


晴月浩新雪


问题:中药为什么可以治病?

首先,我们得明确中药这个名词的来源,


中药这个术语的出现,大概在清代的中后期,也就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国家传统用的这个药物统称为药。

后来随着西方医药的传入,尤其是系统地传入以后,为了区别于西方这个医药(医学和药学)和我们传统的医学和药学(一词)区别,所以人们把西方传入的医学叫做西医,把西方传入的药学叫做西药,那么相对来讲,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这个医学就叫中医,中医学,那么传统使用的药物就叫做中药。

其次,中药是最早如何被发现的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这个传说就反映出了,一个是来源于实践,而且这个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很多的坚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每天还要遇七十毒,以身试药,慢慢地才发现了中药。而且发现了以后,知识的积累是从零星的、分散的、口耳相传,然后到比较集中,到文字记载。


注意这里"以身试毒",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当一种草药不为我们了解熟知情况下,它其实对我们来说是"毒药"。所以其实是利用了每个植物自己的一些特性来为我们提供我们所需要的。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所以仅仅知道药物功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至于中医药理论,说起来那可一时说不完了,有机会分享给大家。


悠悠本草


中药一般有植物,动物,矿物等等入药,它们的每一味药都具有四性(炁之寒,热,温,凉,平的性质)五味(酸,苦,甘,辛,咸的味道),归经(入人体后走五脏肝心脾肺肾或者六腑胃胆大小肠膀胱的特性)及入人体后升降沉浮的特点,中医师在用药时要非常清楚以上的最基本的内容,还要记住各种配伍禁忌及相须相反等等内容!面对病人时经过问望闻切的过程,收集了各种需要的资料后,再应用中医的医理及整体观念来辩出证型,定出治疗方法,以法统方按君臣佐使的规律选出最适合病人的药物给予准确的用量,并交待医嘱等等内容。比如说对一个风寒感冒表实证的病人,我们就用辛温的解表药来对治。至于具体的许多内容,大家可以买一本中医基础理论,一本中药学,一本中医方剂学及一本中医内科学就基本够了,倘若还有兴趣的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买中医的儿科,妇科,外科,针灸,康复及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史,中医炁功学等等。倘若还有兴趣的同志还可以去买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来专研,我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普及的时候,每一个爱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都应该把中医学做为自己的必备养生的知识结构部分来完善自己,中医,其实是可以自学的,只要您有恒心……。


张建平149284331


天人同气,都有“寒、凉、温、热”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否则就会生病。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热症,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寒症,对寒、凉、温、热“四气”所造成的寒证和热证,应对的原则就是

“热症凉之,寒症温之,热病寒之,寒病热之”。

令人类幸运的是,中药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具有寒凉温热之“四气”,这正好可以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凉温热的失衡。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比如对于寒邪侵犯人体、凝固血液导致的血瘀和热邪侵犯人体、煎熬血液导致的血瘀,在选用活血化瘀药时就需要考虑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性能。对于寒邪引起的血瘀就要选择性能温热的活血药,如红花、桂枝、艾叶等;对于热邪引起的血瘀,就需要选择性能寒凉的活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等。中药的寒、热、温、凉的四气,正是医治人体寒热失调的内在依据!


丄課發槑624


无聊透顶的问题,提这个问题的人脑进水,中:药代;表中成药,是属于草木科,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用药,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都是用中药治病的,中医和中药现在在一退界发扬光大,反是在中国不受重视,究其原因是国人太崇拜西,很多西医治不好的病反而用中医都能调好,多种癌症西医治不好的情况下中医都能把它治好,而且病者还不用遭受开刀和化疗的痛苦,中医在加拿大和美国有很崇高的声誉,这些国家治不好的病都会找中医,而国人却在打压中医,国粹中医在国内得不到弘扬,这个问题值得国人深思。


十五的月亮78189988


我学识有限,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如同人体为何可以自行修复一样,但前辈所记下的药性味,同人体五行学说的运用,加四时,气候的分柝,总结前辈的经验,则可起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中医用药有它的运用轨迹,也有它的规律。如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也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找对那诃題就好解决。


学海无悔1


中医中药源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能生存发展,也依赖天地的环境,人生病是因为人的平衡被打破,有的是因为人的情志,有的因外界气侯,或遭打损伤等。而中药本药食同源,区别是日常是趋于中性,而中药趋偏性,利用其偏性纠正人的病,达到平衡,人就健康了。水平有限,非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