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看,你對孩子的教育屬於哪一類?

快來看看,你對孩子的教育屬於哪一類?

為人父母,最重視的莫過於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了。《荀子》一篇勸學,激勵了不知多少青少年。然而,面對當今浮躁而現實的社會,底層百姓的掙扎甚至絕望放棄,中產的焦慮和輸不起,上層的無所謂等等現象的出現,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要選取那種教育方式?階層固化是否已經完全形成?讀書到底還有沒有出路?高考制度是有效的嗎?努力是否還有用?我想每個人心中都在尋找自己的答案,本文只作為一種思考,希望有所裨益。

三類教育方式

底層的教育,其實是一種應試教育,就是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能夠通過高考,然後進入一個大學的門檻,從此一生的命運才能被改變。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中國很多底層的百姓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人生命運的改變,儘管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就是中國現階段其實很多人參加的教育其實還是應試教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素質教育),並逐漸向中產素質教育過渡。這個階段主要主要是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承擔了較少的一部分。

中產的教育,就是大家羨慕並經常說的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孩子更多的體育特長、更多的才藝,你得唱歌跳舞、畫畫,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組織人群的能力、還有探索問題的能力。但是這樣的素質教育培養的是一箇中產階級人格,就是通過給自己的娃加分鍍金,來創造更多的才智,讓他變得更加的優秀,這樣他將來到社會上之後才能被挑選,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很多焦慮的中產認為自己應該是素質教育,但其實大部分還是處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階段。“輸不起”是這個階層的口頭禪,也是焦慮的來源。這個階段的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組合。

(目前而言,中國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分野並不是很明顯,界限也比較模糊,大部分的教育都處於兩者兼有的局面)

精英的教育,這個階層是培養“挑選別人”的人。其教育核心只有一條,就是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在國外,這樣的學校一般會由私立學校承擔較多,往往也不講究什麼紀律,為什麼?他們的觀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開快開慢你自己決定;我們要教你的就是:學會怎樣決策你的快慢。這是少部分人的教育,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所能企及,其背後更多的是社會背景、財富的積累、家族的血脈。這個階段的教育,其實學校教育已經不是很關鍵了,關鍵的決定因素是家庭教育、背景、血緣、財富、人脈等因素。

那麼現在階層已經完全固化了嗎?我認為還沒有,最起碼現在還沒有完全形成。(希望永遠不要形成,否則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呢?)

快來看看,你對孩子的教育屬於哪一類?

階層固化的思考

階層固化的本質其實資源分配的不公,不單單是教育資源。很多人都在思考,很多老百姓也在問自己,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底層的上升通道關閉了嗎?教育與社會流動究竟是怎樣的關係?現在的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日益顯現,向上流動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主要原因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面前機會不平等的現象仍很嚴重。前教育部長袁貴仁在“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八場報告中指出,我國教育公平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表現在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四大教育差距”方面。主要是因地域差距造成的,但同時也有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的因素,不同家庭背景為孩子提供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差距越來越大。具有較好社會經濟條件的家庭會為孩子選擇較好的教育。此外,家長在學校教育之外的投入也因家庭條件的不同而差距很大,家庭條件好的家庭可以為孩子找家教、選擇輔導班和進行各種才藝培訓。強者恆強,贏者通吃。這些,都導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擁有不同的教育成就。

其次,優勝劣汰公理遭“二代”現象挑戰。“二代”現象反映了社會差別通過代際更替具備一定的遺傳性,上代的優勢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放大和強化而傳遞給下代。

在地位獲得方面,一方面,上代的優勢可以通過影響下代的教育水平,從而影響下代的地位獲得,即上代可以為子女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使他們在教育競爭中獲得優勢,進而在地位獲得上取得優勢;

另一方面,上代可以直接利用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為下代獲得較好的職位。有研究表明,社會就業競爭越激烈,社會資本運作的空間就越大。

“拼爹”是對這一現象最形象的概括。這也導致了社會矛盾極易激化,富二代、官二代成為了諸多社會矛盾的來源,和一觸碰就燃起熊熊輿論之火的敏感詞。

同時由於高等教育的擴張,獲得大學文憑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但大學文憑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能。對於某些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好的學生來說,大學文憑可能只具有象徵性的功能,他們的就業不需要完全依靠這張文憑;而對於家庭社會背景差的學生來說,大學文憑則具有實在的工具性功能,是他們找工作的唯一資本。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底層人們向上流動受阻,對教育絕望。

讀書無用論的興起

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號。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而如今,“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等等口號卻在調侃教育,這個曾是底層人向上流動期盼以此改變命運的獨木橋。然而現在許多因素在實際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改變了這種改變命運的方式。

第一,“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變了。整個社會教育的起點已經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只不過是最基礎與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個人檔次的問題,而是維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問題。

第二,教育不再是讓一個家庭脫貧致富的好事。對於許多的家庭而言,大學學費無異於天文數字。一個人考上了大學,一個家都會被拖入貧困的泥潭。加之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城市生活成本趨高,高房價甚至要掏空六個錢包,大學畢業,已經很難改變真正的生活水平,對家庭的回報也沒有保障,甚至為了在城市中生活,買一套房子,可能要配上家庭幾代人的全部積蓄,那麼教育改變生活和命運的故事就沒有人再聽下去了。

第三,有些人獲得高的社會地位可以不用依賴高等教育。許多名人也沒有受過高層次的教育,“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斷湧現,使得“讀書無用論”有了生存的土壤。

種種現象似乎表明,教育促進社會成員的升遷性社會流動的功能減弱了,高層次的教育並不必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不再像過去那麼令人信服了。大家也對高考制度進行了各種懷疑。

快來看看,你對孩子的教育屬於哪一類?

高考制度:至少到目前為止是一個最不壞的制度

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40多年的時間,中國高校累計錄取人數初步統計為12167.8萬名大學生。這說明,在這40年間,有近1.22億青年人進入大學,並陸續從大學畢業。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以更宏大的視野來審視這一歷史事件時發現,1977年恢復的,不僅僅是高考這個考試形式。事實上,它恢復了社會公平,打破了出身論,使人們平等地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恢復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教育等傳統價值觀。雖然,這個制度有很多瑕疵,但它確是一個至少到目前為止是一個最不壞的制度。雖然這個制度在今天喧囂浮躁的社會中,其作為促進階層流動的作用在弱化,但實際上依然強大,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更好的制度去替代它。因為如果沒有高考制度,農村孩子、底層的老百姓想要出人頭地,更沒有機會。難道我們要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真正成為鐵律,而去放棄唯一有“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自隋唐開始科舉制度以來,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選拔制度,改變之前的門閥家族世襲的制度,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也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發達的文官系統。其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雖然後來,該制度沒有進一步得到更好的發展,始終侷限於社會精英的教育,沒有更進一步發展成為大眾教育,最後走向了沒落,直至在清末被廢除。後來,我們又結合西方的大眾化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建立了高考制度,一直使用至今,改變了許許多多農村孩子的命運。

當然,我們也看到,現在大學裡,農村的孩子越來越少,聽說北大清華的農村孩子的錄取率已經低至百分之十幾,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希望2020年的高考制度改革能逐步改變這一現象,否則,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甚至穩定都是極為不利的。

快來看看,你對孩子的教育屬於哪一類?

努力沒有藉口

對於我們絕大部分人來說,努力意味著可以抓住一定的機會,而不努力,則機會更加渺茫,獲得同樣的財富、地位、名望,或者說獲得幸福,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汗水,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一代人的事,需要一代人去完成,我們沒有理由把問題都留給下一代來解決,把希望和壓力都寄託在下一代人身上,如果我們都不去努力,我們有什麼理由希望自己的子女比我們更努力,從而改變人生的命運。即使最差的結果,我們無法改變命運,但人世一遭,我們最起碼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最後我想以一首唐朝詩人孟郊寫的《遊子吟》作為本篇文章的結束,箇中滋味,只有自己去感受。我們曾為父母的孩子,我們也是孩子的父母,我們終將老去,而愛永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