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和余叔岩:曾是「瑜亮」終散場!

梅蘭芳和餘叔巖:曾是“瑜亮”終散場!

餘叔巖出身梨園世家,少年時就頭角崢嶸,以“小小余三勝”紅遍天津。可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過早倒嗓,只好回到北京休養,暫時告別舞臺。民國初年,雖然以半客串性質改演武生,但由於嗓子沒恢復,始終難有大的發展。在此期間,他謀了一個總統侍衛官的閒差,並加入:春陽友會“這個票友組織,跟隨票友一起切磋技藝,潛心研究京劇藝術。

梅蘭芳和餘叔巖:曾是“瑜亮”終散場!

1918年,餘叔巖安然度過了“倉口”,嗓音逐漸恢復,他想東山再起,但是身邊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援,而當時的梅蘭芳大紅大紫,餘叔巖託“票友會”的朋友想和梅蘭芳搭檔。其實梅蘭芳早就看過餘叔巖的戲,印象很好,也很願意合作。

梅蘭芳和餘叔巖:曾是“瑜亮”終散場!

當時梅蘭芳的戲份每場80元,王鳳卿40元,給餘叔巖20元未免少一些,但是其他人認為餘叔巖還要帶搭檔,戲份都要另開,負擔已經不輕了梅蘭芳無奈,只好託人轉達這兩個條件,大家都以為餘叔巖不肯屈就,哪知他一口答應,餘叔岩心裡想的“只求榮譽,不求待遇”,於是開啟了兩個人的合作關係。

梅蘭芳和餘叔巖:曾是“瑜亮”終散場!

餘叔巖提議演出《游龍戲鳳》,梅蘭芳立刻表示同意,這部劇當時非常成功,兩人看到這種方式不錯,又合作了《打漁殺家》。一年之後,餘叔巖認為總是寄人籬下也不是辦法,就脫離了喜群社,帶著自己的人南下重新組班子去了,由此結束了和梅蘭芳的合作關係,雖然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但是確實他們藝術上的最高峰。

梅蘭芳和餘叔巖:曾是“瑜亮”終散場!

​餘叔巖對錶演藝術的精益求精,對塑造人物刻畫細緻入微讓梅蘭芳深受啟發。梅蘭芳說:我經常這樣檢查我的表演,一句腔、一個身段,凡是感到彆扭的地方,和一些懂戲的觀眾談起來,他們往往也覺得不舒服,在下一次演出時再做體驗。古人說:校書如秋風掃落葉,意思就是,一遍一遍的校對,好像秋天落下的葉子,一邊掃一邊落,是掃不淨的。演員要想把一齣戲演好,必須有掃落葉的精神,但是也不要想入非非的瞎捉摸,那會鑽進牛角尖裡面。我和餘叔演的《打漁殺家》是當時常見的劇目,由於不斷演出,不斷修改,慢慢達到成熟的效果。這是一代名家的肺腑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