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與梅蘭芳:登報自澄“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

這幾年,民國懷舊風流行,一些舊京時代的美麗與哀愁,被反覆地訴說和演繹,如林徽因,如孟小冬。

孟小冬與梅蘭芳:登報自澄“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

大凡略曉京劇的國人,即使不是票友,也都知道梅派,也都聽過梅、程、尚、荀四大名旦。男扮女裝的旦角,假嗓唱戲,圓潤好聽。其實,京劇裡還有截然相反的一類,即女演員反串男角,這就是“女老生”。

京劇中的“老生”,指的是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譬如《文昭關》的伍子胥,《空城計》的諸葛亮,《擊鼓罵曹》的禰衡,《四郎探母》的楊延輝,都屬於老生。女老生,即由女演員來扮演老生行當。由於老生基本戴鬍子,因而也稱鬚生、正生、鬍子生。唱和唸白都用本嗓(真嗓),要求嗓子寬厚亮,這對於嗓子窄而尖的青春妙齡女郎,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有“冬皇”之稱的孟小冬,就是“女老生”的出色代表。孟小冬祖籍北平,一九〇七年生於上海的梨園世家,祖父、父親、伯、叔都是京劇藝人。孟小冬九歲開蒙,跟姑丈仇月祥學唱老生,十二歲在無錫首次登臺,十四歲已成為滬上小有名氣的坤伶,時人評說其“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

孟小冬與梅蘭芳:登報自澄“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

2015年,香港無線電視拍攝的《梟雄》獲得了當年度最佳劇集。劇中,顧小樓(胡杏兒飾)的原型就是孟小冬,而上海大亨喬傲天(黃秋生飾)、京劇名伶尚文彬(曹永廉飾)的原型則是杜月笙和梅蘭芳。孟小冬的傳奇人生中,除了精湛的藝術造詣,其與杜、梅二人的情感糾葛,幾十年來也被傳說不已。

一九二五年初,孟小冬離滬北上,到了當時京劇藝術的中心北平。六月五日,她首次出臺,搭永盛社坤班在前門外大柵欄街三慶園夜戲,與趙碧雲合演《四郎探母》。八月的一次堂會上,她首次迎來了與梅蘭芳同臺的機會。

當時,原定由梅蘭芳、餘叔巖合演《四郎探母》壓軸。孰料餘叔巖稱病,搭戲的任務就落在了孟小冬身上。兩人均著便裝,一襲旗袍的孟小冬一句“楊延輝坐宮院……”,蒼勁醇厚,英俊颯爽;身穿白綢襯衫的梅蘭芳則清亮流麗地唱出“我本當駙馬消遣遊玩……”,身姿曼妙,雙目含波。兩人雌雄顛倒,配合渾然天成,儼若佳偶天成、一對璧人,在座諸位連連叫絕。隨著接觸日深,眾人亦不遺餘力地撮合,梅、孟兩人真的走到一起,一九二七年締結秦晉。梅蘭芳本來已有妻室福芝芳,而孟小冬是梨園名角,顯然也不能做小妾,於是找到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因梅蘭芳過繼給伯父,是兩家的繼承人,按古律可娶兩房妻室,即所謂“雙祧”。

然而婚後發生一系列變故,令這段感情並沒有維持太久。結婚當年九月就發生了離奇刺殺事件,孟小冬的一位鐵桿戲迷無法接受其嫁人、告別舞臺,前往行刺梅蘭芳,但意外槍殺了舊京聞人張漢舉,此事炒得沸沸揚揚,令梅蘭芳聲譽大損。而後,一九三〇年八月,梅蘭芳大伯孃過世,當孟小冬前往守靈時,卻被福芝芳拒諸門外。梅蘭芳在此事上表現軟弱,勸說福芝芳無果,反勸孟小冬先回家。孟小冬憤而離去,次日出走天津,兩人自此分道揚鑣,再未相見。

孟小冬與梅蘭芳:登報自澄“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

一九三三年九月五日至七日,天津《大公報》頭版上曾連續三天刊載“孟小冬緊要啟事”,文中仍稱“蘭芳”,對兩人的情變略作解釋,自剖心路,並回擊了當時社會上的一些謠諑。

“……竊冬甫屆八齡,先嚴即抱重病,迫於環境,始學皮黃。粗窺皮毛,便出臺演唱,藉維生計,歷走津滬漢粵、菲律賓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休養。旋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走出愛情漩渦的孟小冬,將更多精力投到藝術修為上。一九三五年前後,她自己組班,在北京東安市場吉祥戲院演出,劇碼有《捉放曹》、《空城計》、《武家坡》、《烏盆記》等。一九三八年,她拜在京劇大師餘叔巖門下,成為這位著名老生的關門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

餘叔巖師承譚鑫培,素有“無生不學譚,無派不薰餘”之說。

前後五年,寒暑無間,孟小冬每日必至餘家用功,被評價為“餘派唯一得到衣缽真傳的人”。經過大師傾囊相授、悉心指點,孟小冬唱腔愈加端莊厚重。

一九四三年餘叔巖去世,孟小冬為其戴重孝,並痛挽恩師:“清方承世業,上苑知名,自從藝術寢衰,耳食孰能傳曲韻;弱質感飄零,程門執轡,獨惜薪傳未了,心喪無以報恩師。”

孟小冬與梅蘭芳:登報自澄“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

年近不惑之年的孟小冬後又迎來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一九四六年,威震上海灘的杜月笙託人捎信,請孟小冬到上海。一個青幫大亨,一個梨園名伶,看似不啻天壤,實則兩人相識已久。在孟早年在上海唱戲時,杜月笙就對孟小冬心生情分,一九二九年杜迎娶了孟的師姐兼閨密、同樣是名鬚生的姚玉蘭,但仍對孟念念不忘。

此時,抗戰結束不久,孟小冬也心生倦意,遂受邀南下,住進杜宅。杜雖早年靠打殺出身,但多年上流社會陶冶,亦漸有雅士之風,對孟小冬體貼入微,關懷備至。飽嘗人間甘苦的孟小冬感於杜的情深意重,加之姚玉蘭撮合,終以身相許,一九四九年又隨杜遷居香港,對年老體衰的杜侍疾慰藉,無微不至。一九五一年,杜月笙病逝,孟小冬獨居香港。一九六七年移居臺北,十年後辭世。

回顧孟小冬七十載際遇,一介弱質女流,生如浮萍,飄零於北平、天津、上海、香港、臺北,這幾個中國最具代表性而文化氛圍與生活環境迥異的都市。在北平的歲月,是她一生藝術生涯最璀璨的一頁。斯人已逝,只留一段芳華,任後人評說。(大公網 馬浩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