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之礼”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

“周公之礼”通常来说指的是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

“周公之礼”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管子.君巨篇》: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中国古代最早是时候,是没有婚姻嫁娶的,传说中女娲建立的婚姻制度,但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男女双方如何进行婚姻嫁娶,还是比较混乱的。

“周公之礼”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周天子执掌朝政,当时的社会风气混乱,男女之间滥情杂交,民间的婚姻嫁娶没有一个标准,相当混乱。于是周公从婚礼入手,对当时男女婚姻混乱的状况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使之形成统一规范,并且推行天下。

“周公之礼”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

周公把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了七个环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并且对于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细化,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这些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周公之礼”。其中第七礼——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之理,於是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

“周公之礼”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

周公为了让人理解如何执行“婚义七礼”,便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从第一礼到第六礼都进行了,到了第七礼,周公的妻子不同意了,不想在众人面前表演。后来,周公找来葫芦,用同一个葫芦破开的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比喻夫妻两人,葫芦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而第七礼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男上女下动静结合、合为一体,以此来教导人们夫妻洞房之事。

“周公之礼”具体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

“婚义七礼”从此成了正统的婚姻嫁娶仪式制度,而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逐渐又开始混乱了,很多人不按周公规定的“婚义七礼”来执行。这时候,崇尚周礼的孔子出现了,孔子在重新修订周朝的礼法典籍之时,在周公之礼的“婚义七礼”中,认为时过境迁,可以把第七礼夫妻敦伦之礼省略掉,于是从“七礼”变成了“六礼”,此后随着孔子的儒家传播,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几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