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基扎堆下調管理費 「讓利」能否實現雙贏

近日,興全基金髮布公告稱,旗下的興業年年利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擬將管理費由0.7%計提調整至0.4%,託管費則由0.18%降為0.1%。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44只基金髮布調整費率的公告,且以債券型基金為主,共有29只,佔比約66%。

改變費率以博競爭優勢

從費率上看,多隻基金下調力度較大。如海富通穩健添利債的管理年費率由0.65%下調至0.3%,此外,中銀高等級債券型基金、長信穩健純債債券基金等的管理費也都調整至0.3%。而據晨星網統計,公募普通債券型基金的管理費率在0.45%至0.8%之間。

對於下調原因,海富通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調整費率的原因在於更好地滿足投資者需求,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

對此,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此次基金扎堆下調費率,是出於“讓利攬客”的目的,在市場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博取競爭優勢。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今年7月底,由南方基金首次嘗試的“賺錢才收固定管理費”的模式。

但與海外基金相比,我國公募此次下調後的費率並不低。如富達美國全債基金綜合費率是0.45%,先鋒國際債券ETF綜合費率為0.12%。因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費率下降或成趨勢。

滬上一家公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進一步解釋了此種說法:“費率下調的趨勢會持續的原因有三:首先,海外趨勢就是如此,如貝萊德去年不僅大幅裁員,還降低了費率;其次,現在信息較為公開透明,投資者可以選擇低費率產品,降費向投資者傳遞了‘讓利’的信號;最後,最近同業推出的‘不賺錢就不收取固定管理費’的基金,也打了頭陣。當然,基金的投資和運營需要成本,所以費率不可能無限降低。”

對於債基為何扎堆下調費率,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的基金研究員張碧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對於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來說,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基金是主要的投資標的。債券型基金的預期風險收益、管理費和託管費率等相對貨幣市場基金均要高一些。但由於近兩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且今年來多次出現信用違約事件,債券型基金相對貨幣基金在收益上的優勢開始逐漸喪失。”

同時,她表示,就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的平均業績分別是2.77%和2.24%,而債券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費和託管費為0.5%和0.15%,約為貨幣基金的兩倍(0.28%和0.08%),扣除管理費和託管費之後兩者的收益差距只有0.24%。若考慮到債券型基金還有小幅虧損的風險,此時債券型基金的風險收益比已經遜於貨幣型基金。在這種背景下,部分債券型選擇通過降低費率的方式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以期能夠吸引目標標的為固收類基金的投資者。

管理費收取模式也在探索中

其實,為了平衡投資者與基金管理人的利益,我國公募屢次嘗試新的收費模式。一直以來,主流收費模式為收取固定管理費,但這種“旱澇保收”的模式在基金虧損的情況下於投資者不利。因此,從2012年起,有公募基金開始嘗試浮動管理費模式。

據瞭解,在浮動管理費模式下,基金的管理費率與投資業績掛鉤,從而使得基金公司與投資者的利益捆綁,實現業績激勵。

如採用浮動費率模式的工銀瑞信目標收益一年定開債,就在基金合同中明確寫道:“本基金浮動管理費計提規則中特別設立基金份額持有人實際收益率平滑保護機制。”

可見,浮動費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投資者利益,有媒體統計稱,目前浮動費率基金數量將近40只。

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浮動管理費基金存在諸多弊端,如對基金管理人的制約條件較少、計提規則複雜導致透明度不足等,因此浮動費率基金還未大面積普及。

此外,還有小部分基金公司獨創了收費模式。如2002年10月成立的博時價值增長基金設計了“價值增長線”,約定在基金淨值跌破價值增長線水平期間,基金管理人暫停收取管理費。

以及融通基金於2013年推出目標觸發式自動清盤基金,約定“清盤時如果基金的累計收益小於3%,基金公司將不收管理費”等。

因此,在探索出合理而有效的管理費模式方面,我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見習記者何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