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最近身邊朋友張口閉口都是世界盃,上週六晚,瑞典VS英格蘭,我們一家也湊了個熱鬧。小朋友立場鮮明地支持瑞典,原因不言而喻,宜家啊,一個熱愛宜家,把宜家當成超級遊樂場的人,怎麼著也要為它的發源地搖旗吶喊。

比賽進行到30分鐘時,英格蘭進了一球,比分1:0,小朋友很不開心,但還是滿懷希望,畢竟還有翻盤機會。結果,第59分,英格蘭又進一球,2:0,穩穩鎖定勝局。

最後,小孩喜歡的宜家,哦不,瑞典輸了。這個偽球迷忽然開始為別人的命運焦慮,問了我五遍,宜家怎麼會輸呢?媽媽,他們輸了怎麼辦?會不會想死啊……

拜託,要是球隊輸了就想死,這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該沒法踢了。有比賽就一定有輸贏,每一屆世界盃,踢到最後也只有一個冠軍,那失敗的怎麼辦?都不要活了嗎,肯定不行嘛。忽然覺得,應該趁此機會跟小孩聊聊正確的勝負觀。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想當冠軍,我還記得一個在幼稚園當老師的朋友,給我講的趣事:班裡有個小朋友,每天都很早來幼稚園,當其它孩子陸續到校時,小男孩就會說:“今天我是第一個來的,我是第一名!”後來,有一次不知道什麼原因,男孩來得有點晚,就有其它小朋友跟他說:“今天你不是第一名了。”聽到這話,小男孩哇地一聲就哭起來了,因為接受不了“不是第一名”的事實。

每次幼稚園開運動會,我也會發現,很多孩子會因為怕輸而退縮、逃避,不願意挑戰新事物。或者,競技類比賽結束後,總有一些孩子會因為沒成為冠軍而情緒低落。

其實,孩子想當冠軍很正常,競爭是人的天性,物種進化就是一個競爭和淘汰的過程。

長頸鹿的進化就是典型的競爭結果,長頸鹿的祖先並不都是長頸,還有很多是短頸,在食物充沛的時候,這兩種長頸鹿都能生存下來,但在青草缺乏時期,長頸的長頸鹿能夠吃生長在高處的葉子,在競爭中成為贏家從而存活下來,短頸的長頸鹿會因為夠不到高處的樹葉而餓死,這樣漸漸地,長頸鹿的頸都變成了長的。

人類也一樣,不得不承認,競爭是一種活力因子,它促進了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或許,正因為競爭是根植於人本性中的東西,幾乎每個孩子,潛意識裡都有成為Number 1的渴望。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蒙特利爾大學的Daniel Paquette教授曾制定一份包含17個項目的學前兒童競爭性問卷量表,研究結果表明,3-6歲是兒童競爭性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的競爭意識很強,非常渴望在群體中佔有優勢地位,他們會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

這個階段,如果家長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孩子就會形成“過度重視目的、以目的為導向”的個性。

這種個性不是沒有好處,前期優勢還很明顯,因為孩子動力強嘛,到了後面副作用才會出來。也就是說,競爭本身沒有錯,但對待結果的態度很重要。

過於看重結果的孩子心理壓力大。

我一同事女兒,是個學霸,常年位居第一,有一年暑假,她到我們單位來找她爸要補課費,起因是她爸覺得她每天學習太辛苦,假期應該好好玩一下放鬆一下,戶外跑一跑,鍛鍊下身體。她卻打死不願意,堅持要上補習班。情急中,這孩子帶著哭腔憋出一句話:“我必須要上補習班,如果我不上補習班,別人都上補習班,超過我怎麼辦?!”這句話聽得我目瞪口呆,好吧,我承認學霸的世界不太懂,但這麼小的孩子,為了維繫所謂的“冠軍優勢”,承受這麼大的心理壓力,真的好嗎??

過於看重結果的孩子容易陷入單一緯度。

競爭標準不會一成不變,讀書時,你用成績競爭,一旦進入社會,進入公司裡,評判標準就變複雜了,不再是單一指標,這時候,你該怎麼面對自己失去的優越感呢?

職場十幾年,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適應力最強、成長速度最快的往往不是讀書時前幾名的孩子,而是十來名的孩子。據說有個“第十名現象”,後來在學習和工作中表現出色的孩子,是班裡處於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因為他們沒有尖子生“想贏怕輸”的心理負擔,不用把所有精力放在爭冠軍保位置上面,不會陷入單一緯度。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還記得上週我寫的《哈佛心理學教授:如何培養一個對自己有要求,內驅力強的孩子》嗎?這篇文章主旨是幫助那些表現不夠積極的孩子,眾多讀者留言裡,有一位媽媽的留言不太一樣。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我真的蠻佩服這位媽媽,有多少家長,欣慰於孩子“想當冠軍”的進取力,而忽略了度的問題。

能夠注意到優勢背後隱藏的問題,進行調息,是不容易的。

教育說到底,就是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孩子完全沒競爭動力不妥,孩子以贏為導向同樣不妥,該如何幫助好強的孩子,建立正確勝負觀,我有兩個實踐經驗分享給大家。

遊戲中不要老是讓著小孩

千尋比較小的時候,大概三歲前吧,我和她爸本著保護祖國花朵自信心的美好動機,每次玩遊戲都讓著她。尤其是她爸,典型的女兒奴,本來說好不讓她,只要千尋哇哇大哭,她爸就乖乖舉手投降。

慢慢地,我發現這樣做有很大問題。因為她總是贏,贏了感覺特別好,感覺好就想繼續贏,關注點始終在結果上,而不是過程。

調整的過程中,我開始學習“讓之有道”。為了激發孩子興趣,提高自信,我們是可以適當放低水平,讓孩子贏,但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就要逐步顯露真實水平,給孩子輸的機會。

這個方法看似簡單,重在執行,次數多了後,孩子會慢慢懂得,競爭本身就是有輸有贏的,沒有人能一直贏,也沒有人會一直輸。盡力去贏是對的,但不用太在乎結果。

誇獎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學齡前的孩子,重不重視結果跟家長的反饋關聯度很高。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取得成績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

不誇,省得飄,這種莫名的挫折教育我並不贊同。但誇,要誇得有傾向性。比如,千尋在春季運動會上報名參加了一個轉圈項目,得了第一名,很嘚瑟地跟我炫耀她的獎牌,我會跟她說:“你真的很棒!我看到你中途摔倒了兩次,都沒有放棄,而是爬起來繼續。得沒得第一名不重要,看你這麼有毅力,媽媽就很驕傲啊……”

每次都讓你的誇獎傾向於過程,而不是結果,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態度,知道爸爸媽媽更看重什麼。相信我,你所看重的,影響著他所看重的,孩子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我知道,看文章超仔細的你們,一定不會忘記前面的伏筆,瑞典VS英格蘭之後,我是怎麼跟千尋聊勝負觀的呢?

其實沒什麼說教啦,就是在睡前故事環節,講了《大紅狗是冠軍》。大紅狗克里弗系列是非常棒的成長教育類圖書,常年在美國《出版者週刊》和《今日美國》最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大紅狗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向孩子傳遞自信、規則、尊重等成長必須的品質。

我叫艾米莉·伊麗莎白,這是我的大紅狗克里弗。我們在一起時總是奇遇多多。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有一天我們去公園玩,那裡正在舉辦狗狗比賽。勝出者將成為全美超級狗狗,還能贏得獎盃。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克里弗參加了大型狗狗那一組,狗狗們一對一分組進行比賽。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圍帕先上場,他可真快呀!克里弗也挺快,可是走得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下一關是障礙賽,狗狗們必須跨過欄杆、鑽過隧道、在輪胎中跳進跳出。圍帕做得很棒,但是克里弗就不行了,圍帕總共得了25分,而克里弗只在跨欄這一環節得了10分。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這一關最難,狗狗們必須從滑梯上滑下來,跳進水塘,製造出的水花越大越好。這一回,克里弗知道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很出色。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圍帕滑下滑梯,跳進水塘,糟糕,他嗆水了!

“媽媽,輸球的會不會想死啊?”一場世界盃,小孩學到正的勝負觀

克里弗救起了圍帕,克里弗最終沒能贏得比賽。但是,他永遠都是我心目中的冠軍。

大紅狗不是比賽的冠軍,但換個角度看,他的善良和勇敢,何嘗不是一種勝利?正確的勝負觀,就是能夠多緯度地看待“勝利”這件事,看到勝負之外的東西。

臺灣作家林清玄做過一次關於教育的演講,他說:“我讀中學時常常考17名,從我的經歷來看,第7名到第17名更有上升的空間,更有可能成功。從第一名到第六名太累。”

“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考第一名,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畢業之後他的工作不可能100分,業務不可能100分,婚姻不可能100分,他就可能無法面對這些挫折,這樣的人生就危險了。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考100分,得第一名,而是要培養孩子不怕挫折,懂得愛與寬容、快樂的能力。”

我想,這些勝負之外的東西,才能給人帶來生命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