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暑假不是做作业、阅读,就是练字、弹琴,孩子们多久没去森林里跑跑跳跳啦?!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在德国生活的闺蜜小咖回国了,跟我感叹孩子教育的功利性,“对生命与自然失去敏感,会损害着孩子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

“你这才去国外几年?回来看不惯祖国啦?”我怼她。

她恨恨地看我一眼,拖走我的孩子们,也拖走我当司机。

01

驱车前往城市边边上的整个行程,她一会儿跟我说:“知道夏令营是怎么诞生的吗?是教育家谁谁谁(后来查到是Horace Mann)和医学界、心理学界的专家,推动美国教育改革时的产物,最早的夏令营只有一个主题——亲近自然。”

一会儿跟孩子们嘚不嘚:“姹紫嫣红的春,绿叶茂盛的夏,小鸟的歌声,刚出生的羔羊和一窝窝淡粉色的熊猫崽……”

辛苦了一周,我其实好想在家睡觉,开车都是愤愤的。

但是,这一天,可能是我见到孩子们真正的开心、奔放、撒野的一次。

他们穿着靴子像小猪佩奇一样跳泥坑,去摸各种花果、大树,脱掉鞋子袜子在草地上狂奔,将寻到的宝贝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专心致志地随意创作……小小甚至将爬到脖子上的蚂蚁轻轻地捻起来放回树叶……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他们,之前那个有洁癖、害怕各种蚊虫、不喜欢跟陌生人聊天的大大、不爱分享的小小,好像突然间换了样儿!快乐满的快要溢出来!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那天回到家时,孩子爸开门一瞬间是惊呆的表情。

他说,那个爱唠叨、常常埋怨孩子弄脏衣服的妈妈,此刻也跟孩子一样脏兮兮地笑着。

02

小咖要回去了,临走前甩我一本书:“有时间多带孩子去郊外。我跟你讲,在自然、森林里长大的孩子,运动技能、语言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表现优异,长大后更具独自探索的能力,更自信、擅长社会交往,对世界理解得更深刻。”

我点点头,接过书。

那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撰写的《与孩子共享自然》。这书被誉为自然教育圣经。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翻开书,全是游戏,一共50个!全在分享怎样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体验自然,怎么在自然里玩耍。

是的,我们有时候,可能真的,不会玩。

就书中游戏,我选了十个简单、富有深意的活动,稍微整理、改编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趁暑假有时间,带着孩子们去大自然吧!

游戏一:大地之窗 

躺下来仰望天空,想象自己是大地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好好聆听。提前告知孩子在结束时,你会给他们信号。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居然可以躺二十分钟而不觉得烦。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游戏前,带领孩子在地上爬来刨去,并记得事先告诉他可能会有虫子爬到身上(不要过于强调)。或者让孩子体验虫子在身上爬的滋味,让他保持安静,去感受虫子。有意思的是,他很快会丢掉从前对虫子的偏见,去欣赏这些小生灵。

游戏二:声音和颜色——小龄孩子的专注力提升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森林里、草地上、湿地边或公园里,一群孩子躺在地上,双手握拳举向空中。蒙眼聆听,只要听到一种鸟叫,就伸出一个手指。看谁的听力最好?为了更好玩,让孩子试试看,是否默数到十都听不到一声鸟叫。也可以选择倾听其他声音——风声、落叶声、急流声等。

还有一种玩法,让孩子们站着不动,观察眼前有多少种颜色和光影的深浅变化,培养孩子观察自然的能力。

游戏三:树的心跳——想象力和爱心培育

树和人一样,需要吃、呼吸、进行“血液”循环,它的心跳很美妙。早春是听森林心跳的最佳时间,那时树正把它大量的树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枝丫。

夏季也能听到,可能稍微弱一些。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选一棵直径至少15厘米并且皮薄的树来听它的心跳。落叶林通常比针叶林听得清楚,某棵树的心跳声可能特别大。把听诊器紧紧贴在树干上,不要动,以免产生杂音。多试几个地方,你会找到最佳“听点”。非常有趣。

游戏四:蒙眼毛毛虫——专注听觉、嗅觉、触觉

孩子们蒙上眼睛,排成一列,将手放在前面孩子的肩膀上(就像一只毛毛虫)。大人在前面带路,队列旁也需要大人稍加保护。让孩子全神贯注地去听、闻、感觉周围的环境。

沿途碰见有趣的东西,就停下来,比如摸摸奇形怪状的树或石头,闻闻花朵和灌木丛的香味。变化越多越好。可以上坡下坡,沿着干涸的河床行走,或在阳光明媚的林地中进进出出。

当你走得够远了,就摘掉孩子们的蒙眼布。尝试让孩子们沿着原路找到起点。回去之前,可以叫他们把刚才蒙眼走过的路和经过的地方画一张草图,有助于孩子把先前所听、所见、所闻转化为图像。(注意:毛毛虫最好别超过六节,否则会变乱且难以控制)。

游戏五:微观之旅——集中注意力

沿3—5英尺细绳走的极短的远征。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旅行者趴在地上沿着路线一英寸一英寸的爬过去,观察神奇的自然:弯弯草叶上五彩斑斓的露珠、沾满花粉闪闪发光的花甲虫、下颚有力的八眼蜘蛛这样的奇景。由于小孩子们对微小的事物尤为喜爱,他们对这微森林世界的全神贯注、如痴如醉,一定吓你一跳。

给每个孩子一放大镜,开始就告诉孩子们,眼睛距地面不能超过一英尺。中途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你现在到哪个国家了?你的近邻是谁?他们工作辛苦吗?那只蜘蛛想要干嘛?是要吃掉你,还是带你去兜风?……”

游戏六:寻宝——专注力、分类能力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大人也常常玩的游戏,现在我把它改编为发现自然物。让孩子们列出一张“宝物清单”,请他们细细想,细细找。清单因地点而论,所列之物要能在当地找到。

比如,宝物清单(只拣安全无害的东西):一根羽毛、一颗靠风力传播的种子、、一片柠树叶、一根刺、一根骨头、三粒不同的种子、一只伪装的动物或昆虫……

游戏七:自然小剧场——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在自然界中的行走,就旅途中观察到的一种动物,个人或分小组来表演,让其他人或小组来辨识。

也可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哦,比如化茧成蝶,或者青蛙掉进了排水沟……

游戏八:自然体能游戏——拓展思维、锻炼身体

我们小时候常常玩儿的老鹰捉小鸡,就是自然体能游戏的一种。今天介绍“狼吃羊”。

家长和孩子,手牵绳子围成一圈,当羊;一个孩子在圆中间,当狼。狼朝一只羊扑上来,羊为了逃生,就得松开绳子,但不能让绳子落地。狼若摸到了羊,羊便成为狼。这样,狼越来越多,羊越来越少,圆圈越来越难维持原样。

让孩子们意识到这是个小生态圈,并有疑问:为什么狼越来越多,狼没有天敌吗?

大人可以引导:狼死后,身体化为泥土,泥土长出草,草被羊吃掉,羊长得更壮,羊群越大?

经过思索与讨论,孩子们对规则提出建议,也慢慢发现大自然更多“秘密”!

游戏九:寻找诗歌中的意象——文学修养与自然结合

为景色找寻相应诗词,或沿着诗词线索拍摄对应的景色。

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是中国文学熏陶的好办法,同时让孩子们更形象地记住诗歌、创作诗歌。

游戏十:自然手作——动手、设计能力

这类游戏有很多,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喜好,自己设计。

女孩子编个花环,男孩子做个弹弓。

利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准备一些橡皮筋、铁丝、剪刀、丝带之类的材料,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出自己想要的礼物。

我会时不时给孩子讲一些自然界的奇闻意趣,比如澳大利亚土著部落有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实际上就是一根空心的树干。制造过程很有趣,因为白蚁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蛀木,它们啃木头不是直接吃,而是把拌上唾液的木渣运往巢穴内分层堆积起来,使其发酵产生‘食用菌’。土著人就利用白蚁的这个习惯,把小桉树的树干砍下来,插在白蚁洞穴上,如此一来,白蚁得到原料,土著人得到了心爱的乐器。

你有多久没带娃去大自然走走了?(内附自然游戏干货)

作者的碎碎念:

周末听台湾儿童教育学家演讲。

她说,常常有家长讲,带孩子去郊外是一种奢侈,担心孩子被蚊虫叮咬、受伤,或者不知道周围有什么森林,再或者带去公园也就那些游乐场项目,跟自然不沾边……巴拉巴拉。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有时间跑跑郊外,没时间就小区的树丛、公园。有意识让孩子探索自然、尝试各种自然游戏,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说到底,我们不缺自然,我们缺的是教育!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